本篇文章1729字,读完约4分钟
日前,在中国健康老龄化研究中心(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与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老龄化分会联合举办的首届健康老龄化高峰论坛上,专家们认为应尽快实施以健康为中心、基于物联网的老年健康系统项目。同时,尽快探索建立残疾人老年人长期护理体系。
2015年官方数据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22亿,占总人口的16.5%。老年人健康状况普遍脆弱,慢性病发病率高,社会医疗费用增加。与此同时,中国老年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迅速,老年抚养比不断上升,老龄化先于工业化,并伴随着家庭小型化。老年人的残疾和残疾发生率高,生活质量低,社会医疗费用增加。
对此,十一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原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原卫生部部长高强认为,应对老龄化不能脱离中国国情,也不能盲目照搬西方模式。政府应该保证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在高端养老金和医疗保健领域,我们必须适应市场需求。高端养老设施的全面实施将脱离中国国情,也是不可持续的。他建议逐步延长退休年龄,积极完善弹性退休政策,及时调整相关法律政策。
专家指出,老年人健康普遍脆弱,慢性病发病率高,社会医疗费用增加。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在营养、保健、康复等方面都存在问题。老年人健康服务模式也应由医院治疗模式向健康维护模式和医疗保健组合模式转变。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名誉会长俞建议尽快实施以健康为中心、物联网为基础的老年健康系统工程。“这不仅有利于国家老年事业的发展,而且可以减少老年人的开支,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于认为,卫生系统工程的实施应从转变老年人观念入手。一是树立“健康的主人是他自己”的观念,在精神层面树立积极主动的健康观念;二是妥善组织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和社会工作;第三是积极引导老年慢性病患者,首先要引导他们从健康中恢复。
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会长王东进也认为,要推进健康老龄化进程,必须把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和健康生活质量的提高放在首位,优化保障,发展健康产业,将健康纳入各项政策。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指出,未来5-10年,随着消费结构升级、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城市化进程加快,健康产业将成为我国增长最快、发展潜力最大的产业之一,呈现三大趋势:一是健康需求全面快速增长将成为消费结构升级的突出亮点;第二,健康产业正从医疗服务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并将超越医疗产业。第三,社会资本将成为健康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迟福林认为,中国卫生产业发展的滞后主要是结构性矛盾,表现为供求、投资与消费、人才结构等结构性失衡。为此,建议加快开放卫生服务市场。二是实现卫生职业教育市场的全面开放。三是把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作为发展卫生事业的一项重大举措。四是加快完善卫生行业市场监管体系。
此外,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和适当减轻被保险人长期护理负担的重要措施。据了解,目前,日本、荷兰、德国、以色列和韩国都建立了各种形式的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而美国则发展了长期护理商业保险模式。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此前表示,将探索建立社会保险制度,为长期残疾人提供基本生活护理和医疗保健,力争到2020年基本形成适合我国社会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政策框架。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的唐军建议,应该尽快探索一种长期照顾残疾老人的制度机制。第一,经济补偿和服务保障应该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二是建立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商业保险、政府补贴、社会救助和公益慈善为辅助的筹资模式。第三,积极倡导“中档设施、小规模应用、专业标准、优质服务、融入社区、惠家”的服务理念;四是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卫生计生委、财政部等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指出,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应尽快实现优惠政策均等化、服务能力建设均衡化、服务内容全面无缝化、补贴机制差异化、人才建设规范化。对于机构养老服务,一是推进公共养老机构改革,提高行业发展效率;二是加快发展老年护理机构,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三是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大力发展民营机构。四是加强标准建设和监督管理,促进健康的市场竞争;五是加强管理和服务队伍建设,扩大员工队伍。(李唐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