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57字,读完约3分钟
六月初,厦门已经很热了。载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向阳红09号静静地停泊在厦门国际邮轮码头。6月2日,“蛟龙”号启程前往马里亚纳海沟,执行本次航行第二段的科研任务。在蛟龙“回家休息”的间隙,《科技日报》记者跟随国务院SASAC同志组织的“走进中央企业,创作歌曲”系列活动,来到厦门,与蛟龙的专家和刚刚完成2016年试点申请航次第一站的深水潜水员一起登上蛟龙,与蛟龙进行了密切接触。
船员告诉记者,新完成的航行持续了48天,覆盖了6466海里。蛟龙分别在西北太平洋富钴结壳区和雅浦海沟潜水13次,最大深度为6796米。据航次总指挥吴长斌介绍,持续深潜是蛟龙此次航次科研工作的亮点之一。
蛟龙载人潜水器由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72研究所开发,在中国自主设计、集成和海上试验。它也是世界上同类潜水器中最深的。2012年,蛟龙创造了7062米载人深潜的世界纪录。在此之前,在中国船舶工业702研究所领导下开发的蛟龙已经完成了数百次试验性潜水。载人深潜是中国正在进行的重要科学研究项目之一,随着蛟龙号潜水探测器的每一次发展,都将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董事长胡问鸣说。
为了了解这个深海“神器”,记者还来到了位于无锡市山水东路222号的中国船舶工业7202研究所。这里是蛟龙的“发源地”,即深水拖曳水池、耐波水池实验室、可操纵摆臂水池实验室...蛟龙正在这里进行各种关键测试。据该研究所工作人员称,该研究所近30个科研和测试设施能够准确模拟深海7000米的压力,并监测蛟龙号在潜水、漂浮和航行期间的水动力性能。
中国船舶重工702研究所所长何春荣在接受《科学日报》采访时表示,蛟龙载人潜水器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型系统工程,包括载人潜水器本体系统、载人潜水器水面支撑系统、母船改装系统和潜水器训练系统。载人潜水器主体系统分为12个子系统,包括总体系统、结构、舾装、动力和分配、推进、水下声音和生命支持。
何春荣说,科学研究人员经历了十年的严峻挑战,突破了重重困难。在非线性环境中运动的流体动力在空之间,无动力潜水和漂浮运动的特点,耐压球壳的极限承载能力等关键技术上取得了16项突破。他们实现了最大工作深度7000米、近海底自由导航和悬停定位、高速水声通信和大容量充油银锌蓄电池等四大创新——载人深潜技术的质的飞跃,中国海洋勘探的新“深度”。
“自古以来,资源的禀赋和获取资源的能力往往决定一个国家的财富。我们应该尽快推进载人潜水器的潜水深度,并在这一圈地运动中发挥带头作用,这一运动不亚于当年的圈地运动。”胡问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