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86字,读完约5分钟
由于运营商业务链的延伸,由中国移动云南公司和昆明理工大学联合推出的“移动市场创新孵化基地”和“巩坤创科孵化器”已经成为大学生孵化梦想、创业的“梦工厂”。
让梦想的种子发芽
“MM创新孵化器——马克昆工人孵化器”的模式给了大学生一个难得的创业和试水的机会。它还使创业项目更受市场导向和社会化投资机构的认可。同时,依托运营商的资源平台,将客户创造互联网服务的传播嫁接到移动互联网服务营销系统中,使项目能够快速与用户连接。
据中国移动云南分公司创新孵化部经理陶介绍,该孵化器目前有28家企业(团队),其中包括15家企业和13个创意团队。目前,三个团队共获得了2100万元的融资支持,其中一个团队已经在中关村成功开业。
昆明理工大学的五名学生组成了一个创业团队,关注残疾人的交流和生活方式。手镯、手表和APP等可穿戴设备都是定制的。智能手表是其中的明星产品。他们申请了国家软件版权,获得了“首届中国大学生网络创业创新大赛金奖”和1200万投资,成功实现了中关村创业。“关注我”项目负责人赵江波表示,作为一名大学生企业家,他缺乏经验、人脉和资源,在团队管理和公司运营方面也存在意想不到的问题。进入移动MM创新孵化基地后,由于成功企业家沙龙的共享和专业导师及顾问的指导,他们在商业模式、团队运作、技术研发、资源对接等方面受益匪浅。
王创建的“小子人生网”是云南第一个大学生人生网平台,多次荣获“优秀企业家奖”、“第二届云南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首届昆明理工大学互联网加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昆明益口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由7名大学生和3名专家创办和经营,得到了小森孵化器50万元的投资,建立了3亩标准化生态养殖基地和3家合作公司,每天200个优质鸡蛋。
黑暗精灵项目团队由昆明理工大学控制工程专业二年级学生马晨和其他几名学生组成,他们将无人机和虚拟现实技术结合起来,由学生控制无人机的路线。它不仅能拍摄目标,还能实现“所见即所得”,从而识别目标。
咖啡馆现在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家聚集地的形象代表。“巩坤创科咖啡”是云南农垦集团和中国移动云南公司在巩坤校区共同建设的“咖啡场——MM创新孵化基地”。云南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雷瑞表示,在此采用前店(咖啡店)和后店(MM创新孵化基地)的运营模式,构建全方位的创业信息平台和创业孵化平台,为创业团队提供设备、创业路演、沙龙培训、公共服务、资源对接等服务。目前,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财经大学和云南农业大学四所高校的“咖啡农场——MM创新孵化基地”已经投入使用。
MM护送大学生创业
作为信息技术的主要推动者,运营商是互联网时代快速网络、先进技术和多元化服务的典型代表,在“双创新”工作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据中国移动云南公司副总经理黄介绍,该计划源于2011年共青团中央与中国移动联合组织的“百万青年企业家计划”。2011年,中国移动云南公司依托中国移动应用商店移动市场,在高校校园内建设了“移动创业就业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就业、勤工俭学、体验和团队工作五大功能。
据中国移动云南分公司总经理Villi介绍,中国移动云南分公司为客户提供的支持和服务包括:所有落户的个人和团队均采用中国移动云南分公司提供的办公设备;提供公司经营的物业服务,包括进入和审核过程等。帮助创业项目得到市场化、社会化投资机构的更多理解和关注;我们将把客户创造互联网服务的传播移植到我们自己的移动互联网服务营销系统中,帮助项目实现快速对接用户的目标。
在一次采访中,昆达第一先锋团队说:“在我们创业之初,我们甚至没有办公室。移动多媒体孵化基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场地和一整套硬件设备。这给了我们一个带着包安顿下来的机会。可以说,没有中国移动,我们的项目就不会成功。”
截至目前,中国移动云南公司五年来在全省38所高校建立了“MM创业就业基地”,举办了近200场孵化培训,举办了150多场就业培训沙龙活动,组建了80支创业团队,招募了3000多名手机应用开发爱好者,规模远远超过预期。
2015年,为应对高校“双创新”工程规模需求,云南公司全面提升“MM就业创业基地”为“MM创新孵化基地”,坚持以创新孵化为导向,以培训帮扶为手段,以连接社会创新动力为目标,将其建设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课堂、实践的实验室、创业的空空间。
在昆明大学孵化器大楼里,“无论如何都要梦想”的海报特别显眼。昆明理工大学团委书记潘锦军说:“这是用年轻人喜欢的语言和视角来看待孵化互联网加时代的梦想:如果你无论如何都想做梦,为什么不做得更好更久呢?反正这是个梦。如果它实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