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二艘航空母舰完成了第一次海上试航任务,返回大连造船厂码头(照片摄于2018年5月18日)。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5月27日电(记者张云飞)5月,即将召开的两院院士会议将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中国的创新”上。

四十年前,全国科学大会听到了一声春雷,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结论。两年前,“第三次科技大会”的召开,敲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总有一些时刻值得永远记住。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13亿多中国人民继续奋斗,踏上了新的征程。他们用“科技梦”推动“中国梦”,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2018年5月21日5时28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嫦娥四号任务“鹊桥”中继卫星。这是世界上第一颗在地球和月球的拉格朗日L2点运行的通信卫星,它将为2018年底在嫦娥四号卫星背面执行的软着陆任务提供地球和月球之间的中继通信。新华社记者蔡洋

“升天”、“升天”、“惠民”:中国科技站在历史性跨越的新起点

2018年5月21日清晨,喜鹊桥中继卫星发射上升了0+,这是中国计划中的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探索的关键一步。

“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更加科学、务实和协调的发展,中国的太空触角在下一个世纪可以伸得更远。”中国科学院院士、运载火箭和卫星技术专家孙家栋说。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中国创新“直冲云霄”。

从《东方红》的明星梦到嫦娥探月的《鹊桥相会》,在探索tai 空的星海的旅途中,我们什么也没看到,也没有前进过。

在西藏阿里天文台,“墨子”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凌日,研究人员正在做实验(摄于2016年12月10日,合成照片)。新华社记者金

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工程、移动通信、量子通信、北斗导航...太空路,前景广阔。

科技部的数据显示,2017年国家研究和实验发展(R&D)支出预计将达到1.76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70.9%。社会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15%,超过了15个欧盟国家2.1%的平均水平。2012年,国家创新能力排名从第20位上升到第17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五年来,中国科技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整体科技能力不断提高。一些重要领域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一些前沿方向已经开始进入平行领先阶段。现在正处于从数量积累到质量飞跃、从点突破到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

中国空部队大型运输-20联合执行空空投空空投训练空空投部队(数据照片)。新华社

——面对国家战略需求,中国“自主创新”。

C919飞机飞入蓝天,国内航空母舰试飞升空,歼-20和歼-20正式安装...

“我们不会盲从他人的引导和建议。中国式的自主创新会让我们更加自信。”中国科学院院士、歼20总设计师杨威说。

这艘船上的“雪鹰12”KA-32直升机将补给品运送到Nxburgh岛新建的车站区域(拍摄于2017年12月9日)。新华社记者白

2018年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科学研究站在罗斯海恩斯堡岛奠基,五星红旗再次飘扬在南极,填补了中国南极太平洋区科学研究站的空白标。

中国科协主席万钢认为,这一“历史性跨越”凸显了中国发展的新理念,及时将发展动力转向创新引擎,实现了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工程创新的“多轮驱动”。

——面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创新“惠民”。

快速识别300种突发传染病病原体,初步建立传染病应急防控技术体系;肺癌、白血病等领域打破了外国专利药物的垄断。国内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物的上市促使国外专利药物在中国降价50%以上...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加速了它们的融合,形成了一个保障亿万人民生活的幸福网络。

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G123列车从北京南站发车(摄于2017年6月26日)。新华社记者邢光利

复兴高速与港珠澳大桥的连接...重大工程技术成果稳步推动中国从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发展成为一个强国,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科技创新的红利。

科学技术使国家繁荣,而科学技术使国家强大。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一目标。

这是港珠澳大桥上的“中国结”形桥塔(摄于2017年6月6日)。新华社记者徐良摄

当前,中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不断涌现。经济保持中高增长,高于同期世界平均增长水平。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力量源泉和稳定锚。

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三部曲”,到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创新不断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深化科技改革,改革释放的新动力和新活力不断涌现。

王文超、张欣、张娜、王俊峰、刘青松、刘晶、林文初、任涛(从左至右)在中国科学院合肥材料科学研究所强磁场科学中心(摄于2017年8月17日)。哈佛的“八博士”齐聚合肥科学岛,建造世界上最先进的高磁场实验装置的故事是近年来的一个好话题。新华社记者陈果

“千里马”驰骋驰骋: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和潜能

科学技术是人类伟大的创造活动,一切科技创新活动都是由人类创造的。

"功绩基于才能,勤奋基于才能."培养科技人才是培育中国创新的“力量源泉”。

中国有8100万科技工作者,1.7亿多高等教育或专业技能人才。“十二五”期间,科技人员数量快速增长,R&D科技人员总数达到535万人,回流人员超过110万人,是前30年回流人数的三倍。

"人才是创新和发展的第一资源."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应该创造良好的条件,让“一代”在智力和创造潜力方面展开竞争。加强激励,提高科技人员的获取意识,大力引进国家急需的高技术人才,加大对青年科技人员的支持力度。

“科学家精神”将进一步发扬,科学论文将写在祖国的土地上。

从钱学森、邓稼先、罗、到黄大年、钟扬...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当中华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的时候,一代代科学家奋力前行的耀眼光芒闪耀着。在每个大国的重型设备和每一项重大创新突破的背后,是科技工作者的默默奉献。

从青藏高原的生态恢复到新疆的棉花生产,科研人员在人迹罕至的高原和棉花种植地坚持不懈地进行创新,形成了属于人民和土地的科技创新。这些成就不是白纸黑字写出来的,而是用信仰铸造的巨大的笔写在祖国和全体人民身上的。

——“千里马”驰骋驰骋,科技人才激发创新活力。

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是有规律的。要培养人才,热爱人才,尊重人才,应用人才,为科技人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养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从世界各地聚集人才,用好人才,让更多的“千里马”奔腾向前。

近年来,在许多学者和专家的共同建议下,国务院发表了《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建成世界上的一个重要科学中心和一个新的高度,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研究成果和国际顶尖科学大师将涌现出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着科学家如何“面子”和“内心的孩子”等一系列问题,他们坚持用精简行政的“减法”和下放权力来换取创新和创业的“加法”,最大限度地激发了科技人员创新和创造的热情,为人们的创新活动激活了“一池泉水”。

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架C919大型客机在中国商用飞机总公司总装制造中心浦东基地正式下线(摄于2015年11月2日)。新华社(裴欣)

推进“中国梦”:坚定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

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的问题依然存在。

在近代史上,中华民族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科学技术的落后。如果没有一个或几个动作,如果没有能力参与或领导新体育场的建设,就没有机会。

如果我们不了解变化,不适应变化,不寻求变化,我们可能会陷入战略被动,错过发展机会,甚至错过整个时代。

现在,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目标。“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科技梦”的推动。面对世界科技前沿,面对经济主战场,面对国家的重大需求,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加快科技创新,抓住竞争机遇。

“中国的‘科技梦’一直是许多代科技工作者的梦想。”四十年前,年富力强的战略科学家、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许院士出席了激动人心的全国科学大会,并回忆了当时的情景。现在他已经80多岁了,他的眼里仍会充满激动的泪水。

"虽然有智慧,但最好利用它."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认为,如果中国不走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新旧动能就不能顺利转化,也不会真正强大。

宁夏吴中市利通区金鸡镇塔湾村村民使用北斗导航在田间播种蔬菜(照片摄于2018年4月17日)。新华社记者王鹏摄

——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科技”,中国必须牢牢掌握核心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认为,面对未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

-加强创新来源的供应,巩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石。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泉,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构。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昆院士认为,创新人才必须能够坐在板凳上,忍受孤独。他们必须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方面不断取得突破,以巩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石。

——解决创新驱动的“发展方程式”,牢牢把握科技改革的“点火器”。王志刚指出,科技创新和制度机制要始终“两轮驱动”,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要有机结合,探索出一条改革驱动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

“革命前辈们为奠定今天的国家基础而流下了他们的头颅和鲜血。今天的科技工作者必须把他们的智慧和精力投入到中国的基础研究、核心技术和尖端技术研究中去。它们是匿名的,无助于国家的复兴。”许对说道。

"道不能谈,事不能谈."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号角,站在新的起点上,研究提出2030年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建议书,审议通过国家实验室建设规划...一系列引领国家科技创新的重大规划和计划密集出台,明确了科技创新供给的新坐标。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推动力."在新的时代,在改革创新的强劲东风和各方力量的汇聚下,我们一定能够跑出中国创新的“加速度”,努力奋斗,不断自强,推动中国快速发展,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新华社记者、白、吴振东)

标题:中国科技创新实现历史性跨越

地址:http://www.longtansi.com.cn/lsbkj/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