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995字,读完约7分钟
目前,中国大豆蛋白产业面临相对产能过剩、产品单一、价格竞争低等问题。企业管理普遍陷入困境,压力甚至传递到上游大豆加工企业和大豆收购价格。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一方面,严格控制新的生产能力,摆脱产能过剩。另一方面,要注重科研创新,拓宽应用领域,加强品牌建设,完善产业链。同时,要加强政策引导,使国内大豆蛋白产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大豆食品蛋白是我国大豆加工利用的一个新方向,近年来受到国际市场的青睐。然而,国内大豆蛋白产业存在产能过剩、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该行业陷入了单一产品和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导致业务运营非常困难。为了摆脱困境,国内大豆蛋白产业需要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各方的共同努力,合理控制新的生产能力,增强竞争力,拓展国际国内市场。
控制新产能的合理规划
大豆蛋白是豆粕的深加工产品,生产大豆蛋白粉、大豆组织蛋白、大豆浓缩蛋白、大豆分离蛋白等品种。其中,大豆分离蛋白是我国大豆蛋白企业加工的主要品种。中国大豆蛋白产业起步较晚,并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投资建设。随着中国植物蛋白应用市场的不断扩大,特别是肉制品应用的迅速扩大,中国掀起了大豆蛋白投资热潮。2000年至2004年,是中国大豆食品蛋白加工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生产能力迅速扩大,食品蛋白出口占全球市场份额的一半。2008年后,在国家环保政策的影响下,国内部分大豆分离蛋白加工企业继续转型升级,部分企业因未能实现转型升级而被迫退出市场。
然而,近年来,中国大豆蛋白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多数加工企业都难以维持运营,开工率不到30%,产能相对过剩已成为整个行业的首要问题。最近,吉林省松原市的一家大豆分离蛋白加工企业宣布,由于无法扭转这一不利局面,将停止销售大豆蛋白产品。类似的案例仍在上演,给本已严峻的大豆蛋白加工业泼了一盆冷水。
“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是,一些企业认为大豆蛋白行业的进入门槛很低,但进入后,他们发现门槛并不低,于是他们开始打价格战。资本耗尽后,蛋白质工厂和车间变成了废墟。”山东王禹蛋白公司总经理李顺秀表示,目前的形势相当无奈。
近年来,政府没有合理规划大豆食品蛋白加工产能,对新增产能没有限制,行业协会也没有相应的约束机制,导致整个大豆蛋白产业无序竞争,陷入单一产品和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企业普遍陷入经营困境,压力传递到上游大豆加工企业,造成大豆加工企业亏损。为了降低经营成本,大豆加工企业不得不降低大豆的收购价格。这也是国内大豆难以反复销售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大豆分离蛋白协会会长认为,控制新产能是大豆食品蛋白行业摆脱产能过剩的重要途径。国家应在产业规划中严格控制大豆蛋白产业的生产能力,就像禁止豆油加工业新增生产能力一样。同时,在协会的指导下,加强行业内的沟通与合作,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加强创新构建全产业链
创新能力低是我国大豆蛋白加工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业内专家认为,与杜邦、ADM、富士日本、以色列海斯工程公司等跨国企业相比,中国大豆食品蛋白加工企业在研发和技术上仍有很大提高,应加大新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的投入,以更好的质量和差异化满足全球用户的需求。
山东王禹蛋白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大豆蛋白加工企业。现有7个分支机构,包括禹城、临沂、哈尔滨宾县和齐齐哈尔克东县。它每年加工60万吨大豆、40万吨低温豆粕和12万吨大豆分离蛋白。它是中国最大的非转基因大豆蛋白加工和原料加工基地。其产品主要用于国内肉制品行业、乳制品行业、烘焙食品、保健食品、素食食品行业,以及一些医药和生物制剂行业。
为避免低价恶性竞争,王禹一直注重科研创新,不断加大食品领域应用蛋白的研发投入,拓宽大豆蛋白的应用领域,引领食品大豆蛋白产业发展李顺秀说道。1999年,王禹生产的大豆蛋白原料低温豆粕,蛋白质产量提高10个百分点,吨成本降低2200元,提高了国内企业的竞争力,使中国从大豆蛋白的主要进口国转变为主要出口国,打破了美日两大蛋白生产国的垄断,促进了中国大豆蛋白产业的发展。在加工设备方面,王禹拥有自主研发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优化升级”大豆加工设备的模式,推动了中国大豆蛋白产业的主要设备在2000年前从德国和日本进口。到目前为止,该行业几乎所有的设备都是国产的,极大地推动了该行业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在种子研究和开发方面,王禹开发的非转基因高蛋白大豆种子在试验田亩产近400公斤。王宇还参与了中国低温豆粕、豆粕、豆类食品工业用大豆、大豆油和大豆浓缩蛋白国家标准的制定。
从王禹的情况来看,不难看出,整个大豆产业链的建设是提升大豆蛋白加工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四大国际粮商ADM、Bunge、Cargill和Louis Dreyfus通过大量并购国内大豆加工企业,控制了中国整个大豆产业链。相比之下,国内大豆蛋白企业规模小,链条短,目前只能算是跨国粮商的“加工车间”。近年来,为了增强国际竞争力,王禹集团也在努力打造从种子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
李顺秀认为,加强研发能力建设,增强竞争力,是国内大豆蛋白加工企业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大豆产业链相关企业应提升大豆加工整体研发能力和水平,开发更多大豆蛋白产品新品种,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国家应加强对大豆蛋白研发企业的研发补贴,促进大豆蛋白产业转型升级。
拓展市场,加强品牌建设
培育和扩大食用大豆蛋白市场不仅可以消化目前过剩的产能,还可以促进食用大豆蛋白产业的发展。然而,培育市场需要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消费者的努力和长期努力。
大豆是植物蛋白的重要来源。每100克大豆含有大约40克蛋白质。大豆还含有异黄酮、卵磷脂、皂甙、可溶性纤维等。它具有重要的保健功能。在欧洲和美国市场,大豆蛋白食品正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大豆食品的种类已经增加到10,000多种,如大豆汉堡、大豆热狗、大豆蛋糕、大豆冰淇淋、大豆奶酪、大豆饮料、豆奶、大豆烘焙食品等。国内市场上只有几十种大豆蛋白食品,如豆奶粉、大豆冰淇淋、大豆饮料、大豆酸奶等。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目前,中国正处于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阶段。居民迫切希望改善食物的营养结构。对高蛋白食物的需求正在增加。国内大豆食品加工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一些嗅到市场机遇的企业已经开始向大豆蛋白加工转型。例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巴彦县巴齐粮油公司是一家有13年历史的石油加工企业。总经理刘宏伟表示,公司近年来发展了大豆食品蛋白加工业务,为南方一些食品企业提供大豆蛋白原料,今年将扩大大豆素食加工业务。
加强品牌建设是拓展国际国内大豆蛋白食品市场的可行途径。行业专家认为,政府应从国家层面着力打造“中国大豆”和“中国大豆食品”的民族品牌,提高产品质量,丰富产品品牌,为中国大豆蛋白产业的发展创造商业模式,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食品药品、工商、税务、海关、公安等部门应采取联合行动,加强对转基因生物的监管,营造良好的法律和社会环境,支持和鼓励“中国大豆”。
专家建议,对于购买和加工国内大豆的大豆深加工龙头企业,应加大补贴力度,大力推广和鼓励素食(素食)消费,以大豆蛋白食品为主体发展素食(素食)产业。此外,行业协会还应率先推广大豆和大豆蛋白的营养价值,提升大豆食品的营养功效和保健功能,让消费者了解和接受大豆蛋白,为国内大豆蛋白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