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76字,读完约2分钟
北京,3月7日,《科技日报》-2017年,中国将全面启动碳排放交易市场,这意味着企业计算的节能减排“碳减排”也可以出售。然而,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对此表示担忧。他告诉记者,2015年中国首批试点的7个省市发放的CCER配额总量约为12亿吨。在2016年业绩期内,将使用不到800万吨的CCER来抵消,约占总配额的0.67%。
一个有益于绿色能源公司的好政策怎么能令人欣慰呢?
朱共山表示,2016年,随着《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指引》的颁布,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相对完整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经济体。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扶持政策。中国全年发行绿色债券2050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然而,与绿色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中国绿色金融的实质性积极释放仍然相对缓慢,企业没有足够的实力从“绿色黄金新政”中受益。
“中国绿色金融的实施仍存在两大不足。”朱共山直言不讳。首先,对绿色经济的贷款力度不够,规模不大。主管部门仍主要限制对“高能耗、高污染、资源”行业企业的贷款,注重节能减排短期目标的实现,忽视绿色能源企业和可持续发展行业。其次,与国际市场相比,国外正在不断创新绿色金融衍生品,如新能源电站资产证券化、新能源电站优先股计划、碳期权、碳期货、碳担保等。我们只是进行了部分产品创新,落后于中国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绿色能源企业的需求。
为此,朱共山建议:一是调整绿色信贷指引目录,将绿色能源企业绿色金融作为银行信贷的长期发展战略。二是适当提高绿色能源企业金融业务的风险承受能力,鼓励配置金融资源优先发展绿色能源企业。三是设立“绿色银行”和“生态银行”,吸引中介服务机构提供低碳项目开发咨询、投融资服务、资产管理、绿色信用评级等服务。四是进一步创新和发展新型绿色金融衍生品,如新能源电站优先股计划、新能源电站资产证券化、碳资产货币化产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