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28字,读完约7分钟
以下复印件来自京范儿,作者张鹏。
京范儿
你不知道北京人和北京的事情是什么
张鹏|作者
京范儿( beijinggushi1970) |来源
孟夏
高中同学毕业前的照片
可以说今年的高考备受瞩目。 一个月后终于开始考试。 很多父母的朋友几天前在考点周围踩到,预订酒店,找餐厅,买营养品,准备旗袍,非常忙。 即使是现在,高考对家人来说还是件大事,会耗费财力。
这种气氛不由得让我想起了30年前,1990年,我的高考。 我们这一代有着简单朴素的高考记忆,没有餐厅,没有成千上万的宠爱,没有培训班和营养品,但兴奋的心和对新生活的向往和今天的考生没有区别。
记忆中那天阳光灿烂,我随着街角小豆冰棒的叫卖声走在去考场的路上。 那时的高考时间是7月的7、8、9日三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只记得白色的太阳挂在头上,蝉声一片,从家走到考场约15分钟,中途有很多考生,没看见监护人送来。 我一个人默默地走着,心里充满了各种莫名的忐忑。
我的中学母校是北京九中,石景山唯一的市要点,有“九中就进了金库”的说法,大学升学率几乎为100%。 那是大学还没有扩大的时代,北京的平均大学升学率只是20%。 九中还很强。 90年代初,在家培养大学生是一件令人骄傲的事件。
我在当年升职初以全校第一的成绩9中及格了。 初中三年级是市级三好学生送去本校高中的,所以是顺风顺水,在班里基是前五名。 老师说只要维持现在的状态,不发挥异常,要点考上大学也没关系。 所以妈妈一点也不担心。 当时,父母通常不怎么管理孩子的学习,社会上也没有培训班,学校的老师紧紧抓住,不给父母任何任务,高三的时候召开了家长会,进行了动员。
高考那年,现在不怎么辛苦,但比平时多了一点“福利”。 妈妈本来一个月花了我五块钱零。 高三第二学期每月多给我十块钱。 去学校的路上买饮料和冰淇淋吧。 那时,北冰洋一瓶苏打水2美分,奶油冰淇淋1美分,我最喜欢的小豆冰淇淋5美分,15元对中学生来说相当奢侈。
生活上最大的变化是高三学生终于不吃学校食堂了。 不是诋毁母校,九中的饮食真的不太好。 我初中期间断断续续在学校住了几年,晚上不饿的时候,用咸鸭蛋和油炸食品解明食欲,中学时代有很多身材。 因为我总是发牢骚,妈妈终于在高三的时候辞去了食堂的饭菜,决心每天带饭来。
我至今还记得那个可爱的保温桶。 桶里装饭,上面装炒菜,每天挂在自行车方向盘上,拿着它骑自行车去学校。 我想我妈妈也不知道,这个保暖桶给了我多少幸福感,我每天都期待着中午吃饭的时间。 那时同学们几乎都去了食堂。 我坐在空教室里,打开保温桶,香味迎面吹来,饭和菜还很热。 有时是木须肉。 有时炒西红柿鸡蛋,有时炒肉片黄瓜。 我把小碗炒饭放在饭里,拌着吃。 每次都剩下一粒米。 不管多么简单的饭菜,我都很香,比食堂偶尔出现的红烧肉更香。 那是家的味道,怎么吃都好吃。
现在想想。 我每天六点半骑自行车上学。 妈妈不仅给我做早饭,还蒸米饭和炒菜,做中午带来的饭,我不知道她几点起床。 我至今为止每天早起给儿子做饭才知道那种辛苦。 闭嘴,是所有家庭的常饭中包含的爱。
那时的父母,能为孩子高考是做饭,这一年好好养活身体,以免生病。 当时没有营养品,也没有各种补脑药,所以我从来不相信今天让家长们花很多钱,吃妈妈做的简单饭菜也是要点考上了大学,不是吗?
高考前不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有点讨厌学校了。 有时早上起床就不想去学校。 让妈妈撒谎,说生病休息,妈妈什么都没说就写,交给同学。 我整天在家画画,那天画了一本大书。 现在想想。 妈妈心理素质非常强,不仅默许逃学的行为,还休息一会儿,看动画片,我现在一看到儿子玩游戏就烦躁。
妈妈记得后来没在我的复习资料上花过钱。 “资料已经全部发行了。 卷子也是老师印的。 我没有让父母多付钱。 老师经常给孩子补习加班。 有时晚上自习回来天色会很暗。 这个不收费。 当时市场上没有那么多教育补助书,没有各种名义的培训班,也没有可怕的一对一家庭教师。
我记得高考报名时,我家还有争议。 我喜欢历史。 第一志愿想向北大考古系报告。 妈妈说:“作文写得很好。 人民代表大会的情报人员怎么样? ”的建议。 说“但是也可以”从考古一下子跳到信息也太大了,我的职业就是这样决定的。
我家比较大的花店来自高考三天,我们家离考点很近。 步行大约15分钟。 很多同学家很远,中午回不去。 妈妈知道了这件事,请我的好朋友们每天中午一起去我家吃饭,午休来。 因此,妈妈特意请了三天假,每天都坐满了大鱼肉,说:“看到几个孩子吞下狼吃饭,高兴得心疼。”
奇怪的是,我几乎不记得考场的情况,考题也忘得一干二净。 我记得其他考试很顺利,但不巧在我长的地理上,看不到大问题。 我至少丢了五分。 很遗憾,不久,大学入学考试结束后陷入了狂喜。 作为祝贺,我日夜看了一周以上的武侠小说,才屏住了呼吸。
闲逛了一会儿后,有一天,学校突然来电话叫我收录取通知书。 我坐车一口气赶到学校,打开那个信封,写着“你被人民代表大会情报系录用了”。 我不能说心中的狂喜。 马上冲进老师的办公室,给母亲的单位打电话,说:“第一志愿,人民代表大会情报系! ”。
8月末的一天,我还没有到大学,我想看看人民代表大会到底是什么样的,骑自行车去了人民代表大会。 我没想到人民代表大会离石景山这么远。 我18岁了,进城的次数数不胜数。 中途下雨,累得骑了将近三个小时,像落汤鸡一样站在人民大学门口,吃惊的是,学生们用各地的口音扛着行李拿着脸盆,各种送货,发小广告的长驱直入,杂乱无章。
大学同学拍照。
经过30年的岁月,仿佛看到了小雨中站在人民代表大会门口的那个碧绿的女孩。 那时,她不知道人生最美的时光会在她面前展开。 她认识了这一代最重要的朋友,打开了她最喜欢的复印生活,从京西山出来,生活发生了改变。
1990年7月的高考是这一切的起点。
越来越多精彩的推荐:
我没有拿到毕业证书,今年我要结婚证书。
据说微信改号新功能的15万条信息,告别了大人3次。
全国人民用力的炸酱面到底是什么样的面?
为什么肚子“咕咕叫”? 这是来自身体的警报……
76人被困了80天
拍了福原爱的24年的9分神作,让中国的父母有多痛苦。
▼
越来越多的晚上阅读,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央电视台网
©; 中央电视台
原标题:『30年前的大学入学考试怎么样? 那个培训班和没有养分的年代”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