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41字,读完约3分钟
[欧洲时报记者陈雷和实习记者陈翔汇编了一份报告]据德国《世界报》8月7日报道,德国政府希望,如果欧盟以外的投资者打算收购德国企业至少15%的股权,政府可以干预这些投资和并购。去年,德国政府加强了对外国在德国投资的控制,当外国在德国企业中的投资比例达到25%时,政府可以进行干预。
最近,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长彼得·阿尔特梅尔(Peter Altmeier)对媒体表示,他计划在未来对外国投资者收购德国企业采取更严格的监管和审查,尤其是对影响公共安全和秩序的敏感行业。
根据现行的《外国经济法》,当一个来自非欧盟国家的投资者收购了一家德国企业25%以上的股权,且该收购涉及公共安全和秩序时,联邦政府有权予以否决。
据德国《世界报》(Le Monde)报道,联邦当局已经起草了一项新的法律草案: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参与,一旦欧盟以外的投资者试图持有德国企业15%以上的股权,政府有权干预这些投资和并购。联邦经济和能源部需要与其他联邦政府部门讨论相关的商业计划并投票表决。新法很有可能在今年内生效。
奥尔特梅尔表示,今后,更多涉及敏感经济领域的并购将受到更严格的审查。电信、数字网络基础设施、软件技术、能源系统和武器、空航空、铁路、饮用水和食品供应都属于“敏感经济领域”的范畴。
阿尔特梅尔没有指出该法律草案是否有针对性,他告诉《世界报》,“我们当然希望外国公司继续在德国投资。”然而,如果安全利益受到威胁,警惕也是一种社会市场经济。”
事实上,德国政府也面临两难境地。一方面,德国希望继续向外国投资者展示自由和开放的形象;另一方面,政府希望保持自身经济的竞争优势。然而,当报道新法律草案时,德国主流媒体普遍认为,将25%的门槛降至15%对“中国非常有意义。”
《世界报》的文章提到了吉利在戴姆勒汽车公司的股份。今年3月初,时任联邦经济和能源部长的布里吉特·切普里(·切普里)提出了收紧政策控制的想法,以限制外国公司在德国的收购活动。当时,吉利汽车持有德国汽车制造商戴姆勒的股份,并成为最大的单一股东。
《明镜》杂志的文章关注了连续两起中资企业收购被叫停的案例。7月底,德国政府以电网安全关系国家安全为借口,直接采取行动阻止中国国家电网公司收购德国50 Hz电网运营商20%的股权。随后,德国政府委托国有的复兴信贷银行以“国家出资”的方式购买了20%的股份。在8月初收购莱菲尔德金属纺纱机制造公司的案例中,在德国政府明确表示可能停止之后,中国投资者撤回了并购申请。这家德国公司为航空/航天和核工业生产高强度材料。
德国经济研究所所长许特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表示,一些德国人担心,来自中国的定向投资可能威胁到德国的经济优势。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欧洲政策研究室主任魏登菲尔德在接受《德国商报》采访时指出,2014年后,中欧投资互动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对高科技表现出浓厚兴趣。
根据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Bertelsmann Foundation)的一份报告,在过去四年里,中国在M&A的投资中,有三分之二来自10个关键行业,包括软件开发、机器人、飞机、船舶、火车和汽车制造、能源系统、农业科技、新材料和医疗技术。
然而,对于德国政府针对中国投资的收紧政策,德国经济界有不同的声音。德国工商会首席执行官马丁万苏班(Martin Wansreben)表示,联邦政府保护企业的关键基础设施和知识产权是可以理解的,但违反开放市场和经济平等的行为将会阻碍外国投资者的积极性,阻碍德国企业在其他国家投资。他强调:“原则上,特别是对德国中小企业而言,它们有权自由决定是否出售公司股权。”
普华永道(PricewaterhouseCoopers)合伙人托马斯海克(Thomas Haike)表示:“我每天都与中国投资者打交道,大多数中国投资者首先考虑的是经济利益。他们进行并购的大部分动机是因为他们可以涉足新市场,获得强大的品牌,或者接触新的客户和供应商网络。”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Ernst & Young Audit Office)德语中国业务部负责人孙毅对法新社表示,对于许多已经达到增长极限的德国中型企业来说,在中国拥有强大资本和市场准入能力的中国投资者是许多企业的完美合作伙伴。
(编者:魏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