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46字,读完约5分钟
中国青年报北京6月11日电 当地时间6月10日中午,德国外交部长马斯在结束与伊朗外交部长扎里夫的会谈后,双方在伊朗首都德黑兰召开联合记者会。 扎里夫在记者会上称“双方进行了认真且长时间的对话,充分表述了各自的观点”。他强调,伊朗一直遵守伊核协议,尽管如此,美国仍然发动了针对伊朗的“经济战”。美国和沙特应该对中东目前的混乱局面负责,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是“结束美国对伊朗的经济战”。扎里夫督促欧洲必须“平衡美国严厉制裁给伊朗带来的损失”,保障伊朗的经济利益。对于德国方面准备的其他议题如伊朗弹道导弹计划、叙利亚及黎巴嫩的德黑兰代理民兵问题,扎里夫表示:“我们必须首先确认在核协议问题上我们会得到什么,然后才可以讨论其他问题。” 相比扎里夫的“滔滔不绝”,德国外长马斯则言辞简短,称“出于安全原因,伊核协议对于欧洲来说极为重要”。一方面“伊朗有权根据伊核协议获得经济上的收益”,另一方面尽管美国退出伊核协议,伊朗也应该“从维护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继续遵守协议”。并再次强调对话的必要性:“在如今一触即发的危险情况下,双方的对话尤其必要。”双方的发言表明,在长达两个小时的会谈中,大家各说各话,没有取得任何进展,更别说达成一致。德国外长的德黑兰之行,无果而终。 马斯是伊朗一个月前向欧洲发出“最后通牒”后第一位到访德黑兰的西方外交部长,也是自去年特朗普宣布美国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以来,在签署伊核协议的欧洲3国英法德中第一个访问伊朗的高级官员。 5月8日,面对美国制裁升级,伊朗总统鲁哈尼在国家电视台发表讲话,称已致函伊核协议签署国英国、法国、德国、中国和俄罗斯,如果以上各国不能兑现保护伊朗石油和银行业的承诺、不能保护伊朗利益免受美国制裁影响,伊朗将重启浓缩铀及重水项目,并给出60天的最后期限。随后伊朗外交官称,“最后通牒”主要针对欧洲国家而非中国和俄罗斯,“我们用相同的文字致函5个签约国,但并不意味着伊朗对中国和俄罗斯的立场与对法国的立场相同。伊朗非常强烈地区分对中国、俄罗斯的立场和对欧洲国家的立场”。因此,伊朗的“最后通牒”实际直接剑指欧洲。 眼见离伊朗给出的最后期限只剩下一个月时间,马斯在此时的访问照说应该尤其重要。为此,马斯也在两周前派出外交部中东地区司长普吕特纳访问伊朗,为访问做准备。但在马斯行前德国外交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外交部发言人对马斯出访德黑兰却表态含糊,称:“这是一次危机中的旅行。”但马斯此行更多是“倾听”,并“寻求各方保持冷静和克制”,似在暗示降低访问预期。有德国媒体认为,德国外交部并不想将马斯此访定义为“斡旋之行”,而只是想“阻止最坏情况的发生”。柏林担心伊朗重启核计划加剧危机,从而导致美国的军事干预及由此带来的不可控后果。然而,除了呼吁伊朗保持冷静,马斯无法做到更多。 这就是欧洲的尴尬。从经济上说,欧洲对中东能源需求巨大,与伊朗有密切的贸易往来;从地区安全上来说,欧洲比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更需要中东的稳定。然而在伊核协议涉及的美、欧、中、俄四方中,最无法完全独立定义自己并作出决定的,就是欧洲。作为美国的盟国,欧洲并不敢与美国硬杠。尽管从自身利益出发,欧洲在美国退出伊核协议的这一年中,反复表明应该坚持伊核协议,但却没有任何实际行动。这也是伊朗向欧洲发出“最后通牒”的原因。在美国已经向伊朗极限施压的情况下,伊朗只能向欧洲放出狠话:“欧洲各国应该同伊朗实现经济关系正常化,否则我们将继续停止履行协议承诺,并根据各国的措施采取行动。” 同样的尴尬还表现在政治上。据媒体报道,马斯为此次访问派普吕特纳打前站,因事先没有通报美国,被美国狠批一通。这也能解释为何在马斯行前德国外交部的吹风会上,发言人强调,除了与法国和英国就出访及议题达成一致,马斯还与美国国务卿蓬佩奥进行了“详尽的谈话”,德国与美国之间并没有“裂痕”。在如此背景之下,德国外长的伊朗之行想要取得实质性成果,无异于天方夜谭。 难怪扎里夫在联合记者会上说“美国‘经济战’的支持者们,不要指望你们能够独善其身”,被德国媒体解读为是对欧洲“赤裸裸的威胁”。但这也并不是伊朗第一次作出这样的威胁。5月初,鲁哈尼曾经威胁欧洲,将允许目前居住在伊朗的阿富汗难民前往欧洲。目前约有300万阿富汗人居住在伊朗,这对已经身陷难民泥沼的欧洲来说,是比伊核协议彻底破裂更为现实和可怕的场景。离最后期限还有一个月,要如何在这场危机中解救自己,能否最终解救自己,对欧洲来说确实是一场大考验。(记者 汪莉) 责编:张青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