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99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社德国波恩11月13日电摘要:中国为什么要“行动起来”应对气候变化
新华社记者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应对气候变化也是人类的共同事业。作为《巴黎协定》的倡导者、捍卫者和执行者,中国采取了显著行动,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为什么中国“好”?在波恩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上,来自许多国家的与会者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德国环境部长芭芭拉·亨德里克斯(Barbara Hendricks)表示,在过去五年中,中国已将投资和发展的重点转向可再生能源,同时对燃煤发电实施了限制。“这表明中国正走在一条优秀的发展道路上,德国对此十分钦佩。”
根据世界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消费国和投资国。英国石油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戴思潘曾指出,中国正在引领全球可再生能源的加速发展。2016年,中国贡献了全球可再生能源增长的41%,超过了经合组织的总增长。
亨德里克斯说,不久前召开的第19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设定了宏伟的目标。“我相信,中国拥有实现这些目标的技术和资金。”。
美国自然保护协会的政策顾问迪伦·默里认为,中国正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实现碳排放峰值的目标。穆雷说:“无论是限制温室气体排放还是减少道路上的燃油车辆数量,这些都是中国政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做的巨大努力。”
中国是首批通过立法程序批准《巴黎协定》的国家之一,也是首批向联合国提交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计划的国家之一。早在2015年,中国就承诺在2030年左右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并力争尽快实现。此外,今年9月初,中国开始研究停止生产和销售传统能源汽车的时间表。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
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霍特马尔·伊登霍夫(Hotmar Edenhofer)表示,对中国履行承诺充满信心。“尽管在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目标时会遇到各种障碍,但中国始终信守其在国际社会中的承诺,一定能够实现既定目标。”
《2016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年度报告》显示,“十二五”期间,中国碳强度下降了20%,超过了此前确定的17%的目标;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201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12%,超过了十二五规划提出的11.4%的目标;森林蓄积量增加到151.37亿立方米,提前实现了到2020年增加森林蓄积量的目标。
“这些事态发展表明,中国决心采取具体行动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谢振华说。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帕特里夏·埃斯皮诺萨在本次会议的开幕词中指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前所未有的紧迫感。据中国气候代表团谈判代表介绍,中国代表团围绕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准备了五项提案。此外,中国还担任发展中国家的协调员,协调它们的立场。在中国角的会外活动中,中国积极展示和交流应对气候变化的经验和做法。
万科公益基金会主席王石告诉记者:“中国过去常常引进技术、设备、理念和管理。现在中国更加自信,能够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改革开放40年来的成就发扬光大。”关于气候行动,王石表示,中国企业也将承担社会责任,并将中国在气候行动方面的良好做法带到沿途国家。
国际碳行动伙伴关系秘书长康斯坦茨·豪格说:“我们正在与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合作。他们都在以中国为基准,看看如何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收获由此带来的潜在好处,比如清洁空气体。”
新一轮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6日开幕,巴黎协议的实施细节将进一步讨论,预计将持续到17日。(本报记者田颖、张苡榕、冯钰茜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