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67字,读完约5分钟
前言: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开展的“中国梦,伟大的乡村工匠”大型宣传活动,中央新闻网站、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和主要商业网站均参与其中。活动旨在宣传和贯彻新时期习近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通过采访和报道弘扬劳动模范和工匠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光荣的劳动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职业氛围。
苏胜勇在工作。新华网(照片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提供)
新华网北京4月12日电(记者李霞)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国家实验室,hi-13串列加速器作为实验室的主要设备,为国内外许多研究机构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从氢到铀的40多种离子束。
有这样一个人,30多年来一直默默为串列加速器的运行提供技术支持。他就是被媒体称为“hi-13串列加速器守护者”的苏胜勇。
苏胜勇为CNNC首席技师,中国技能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与他深入交谈后,他意识到,除了这些令人羡慕的荣誉之外,这个相貌平平、精神非凡的普通人是当之无愧的伟大乡村工匠。
克服困难,坚持展示大国工匠的素质
Hi-13串联加速器。新华网(照片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提供)
Hi-13串列加速器是20世纪80年代初从美国进口的。在实现串列加速器充电系统的核心设备——电梯国产化的过程中,苏胜勇和他的团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导电橡胶的国产化,这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导电橡胶对电梯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但在20世纪90年代,苏胜勇面临着美国无法采购货物和从国外进口成本高的问题。因此,他们选择改进旧的导电橡胶轮,并重新使用它来维持加速器的正常运行。
但这毕竟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自2005年起,苏胜勇和他的团队开始真正研究如何制造导电橡胶。在此期间,他们解决了使用什么样的碳纤维布和导电性差的问题,直到2015年才成功开发出导电橡胶。现在,电梯用的所有导电橡胶都是中国制造的。苏胜勇和他的团队也认同国产导电橡胶在耐磨性和导电性方面优于美国导电橡胶。
"这是两代串联加速器解决的问题."苏胜勇动情地说道。苏胜勇在总结这10年的克服困难的道路时,只是说:“虽然走了一些弯路,但最后还是克服了。”
也许只有亲身经历过它的人苏丽珂·盛勇才能理解它背后的艰辛。克服困难和坚持不懈是大国工匠的素质。
追求卓越,实现大国工匠精神的终极体现
平均而言,串联加速器每年需要大修5到6次。此前,每次大修持续约两周。自1987年串列加速器正式投入运行以来,苏胜勇开始记录维护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每次大约两页。
苏胜勇说,人们可能记得他们几天前做了什么,但很容易在很长一段时间后忘记。这些记录可以提醒你所遇到的问题,当你再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你可以顺利而迅速地解决它们。
到目前为止,这些记录已经填满了笔记本,苏胜勇生动地称之为“维修记录”。虽然这款笔记本看起来不起眼,但它体现了苏胜勇的宝贵经验,同时也成为其他员工争相借用的对象。
苏胜勇的《维修记录》。新华网(照片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提供)
因为他从这个记录中受益,苏胜勇现在希望他的年轻队员也能这样做。"养成这个好习惯后,对积累经验很有帮助."他这么认为。
苏圣勇说,他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是“把工作做到极致”。如果各行各业的从业者都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发扬卓越的工艺精神,中国一定会实现全面快速的发展。
无私的分享、继承和后人展示了伟大工匠的思想
早期检修串列加速器的方法也起源于美国,每次检修大约需要两周时间。然而,这种方法是盲目和劳动密集型的。经过多年的学习和研究,苏胜勇终于改进了维修方法,大大提高了维修效率和准确性。然而,他仍然不知道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维护方法,也不知道他自己的方法是否是最合适和最有效的。
令苏胜勇遗憾的是,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让工匠们交流修理串列加速器经验的平台和机制,导致各国同行之间无法相互交流和借鉴。他真诚地希望世界上会有这样一个平台,因为科学技术没有国界。在与其他国家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分享我们先进经验的同时,他也可以向其他人学习先进技术,从而促进人类的共同进步。
去年12月,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研究所成立了由苏胜勇领导的苏胜勇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室的主要任务是确保串列加速器的安全运行,另一个重要的功能是培养新生。通过这种方式,保护串联加速器的任务被不断地传递给新的和年轻的团队。
老人骑着马,瞄准了几千英里。盛年的苏胜勇仍然坚守在第一线,不遗余力地培养年轻的工匠。无私的分享和继承年轻一代是伟大的国家工匠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