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79字,读完约3分钟

最近,贵州瓮安因化石的离奇“死亡”而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这听起来不合适。化石已经死了,他们怎么会“死”呢?但是对于科学研究来说,它们是真正的生物。据报道,瓮安的生物群化石是研究地球生命演化早期历史的唯一窗口。他们不仅能“说话”,还能讲述关于地球上生命起源的神秘故事,也许比最富想象力的科幻作家还要好。现在,这批珍宝几乎已经被挖掘出来。这无疑让古生物学界感到悲哀,但在当地政府和企业看来,这只是对一种磷矿石的开采。化石只不过是珍宝。丰富的磷矿资源是保护国内生产总值和确保“成就”的财富。

不要把化石当成宝贝

有一则寓言说一粒金子和一粒玉米被放在地上。一只公鸡来了,高兴地啄走了玉米,但对金子视而不见。是的,视觉决定选择。在磷酸盐矿工的眼里,化石远不如袋装磷肥有价值。

事实上,这起"瓮安事件"就像最近报道的那样,古建筑被房地产开发商拆除,文物可以用钱来碰。根本原因是价值观的混乱。货币不仅在商品流通中履行了普遍等价物的“职责”,而且在社会生活的几乎所有领域都承担了作为交换中介的“兼职”工作,这已经成为“普遍适用”的价值标准。瓮安也不例外。金钱体现了数千万,在企业家身上,它体现了利润,在基层政府官员身上,它体现了以国内生产总值为衡量单位的“成就”,在具体的执行者身上,它体现了“利益”。通过这种方式,每个人“一起工作”来摧毁我们发现6亿年前地球生命状况的可能性。

不要把化石当成宝贝

被毁坏的化石不能被找回。吸取教训是避免两次掉进同一个泥坑的最好方法。在我看来,至少有三个教训需要吸取。

一是加快自然遗产保护立法工作。这项立法工作已经进行了十多年,但由于部门利益障碍和学术争议,尚未完成,导致许多自然遗产保护工作缺乏最基本的保护,也缺乏惩罚破坏自然遗产行为的法律依据。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瓮安事件再次敲响了警钟。加快制定符合中国自然遗产保护需要的全面、实用、有效的法律,使自然遗产保护真正做到充分。

不要把化石当成宝贝

第二,创新自然遗产的“创造财富”机制。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包括瓮安生物群化石在内的许多自然遗产都位于经济发展落后的老少边穷地区,往往缺乏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的“力量”。对这些地方的统治者来说,自然遗产只是一种美丽的累赘,甚至是一种“亏本商品”,资源的实现是“绝对原则”。这需要建立一个保护自然遗产的健全的“国家制度”,在从国家到地方的各级建立特别补贴基金,动员社会资本参与,拓宽资金支持渠道,通过旅游和文学创作等各种手段,增值开发自然遗产的欣赏价值和文化价值, 从而使它成为当地政府的财政来源和当地人民“赔钱”的丰富来源,从而使保护自然遗产的中坚力量真正难以为继。

不要把化石当成宝贝

第三,加强自然遗产的普及。近年来,通过各种各样的鉴宝鉴宝电视节目,旧物品就是珍宝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中国的一口》等文艺作品的帮助下,民俗之美也使人们懂得如何去珍惜它。相比之下,自然遗产的价值还不够受欢迎。有关部门迫切需要调动相关领域科学家和专业人士的积极性,抓住去年新设立的“文化与自然文化遗产日”等机遇,通过电影、电视、动画等手段加强自然遗产的宣传,引导人们主动关注和自觉保护自然遗产,使全社会保护自然遗产的氛围真正浓厚起来。

来源:联合新闻网

标题:不要把化石当成宝贝

地址:http://www.longtansi.com.cn/news/2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