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证券交易所报告了今年上半年上市公司违反信托法的处理情况。

从处理结果来看,共发布了11项公开谴责决定、30项通报批评决定和45项监管关切决定,共计86项,而去年同期为75项。其中,两个违规行为极其严重的责任人分别被公开认定为不适合担任上市公司董事、监事3年和终身。案件涉及41家上市公司、149名董事、40名股东、6名财务顾问项目发起人、1家年检机构和2名年检会计师,共198人次,高于去年同期的179人次。

上海证券交易所宣布六种违规行为

从案件类型来看,今年上半年上海证券交易所重点查处了以下6类违法行为。

一是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存在资金占用、非法担保等恶性违规行为。去年以来,部分控股股东资金链紧张,导致上市公司通过侵占资金、非法担保等方式侵占资源、转移利益的违法行为增多。目前,根据对2018年度报告的审查,上交所已对10多起资金占用和非法担保案件启动了公开谴责程序,并将在处理后向市场公开。

二是违反并购重组中未完成的高履约承诺。自2015年以来,并购越来越活跃。与此同时,一系列虚张声势和后续并购导致了高估值、高商誉和高承诺的频繁“三高”。最近,当三年绩效承诺期到期时,一些“三高”重组目标资产很难履行其绩效承诺。上半年,上海证券交易所集中处理前期预测信息披露、后期目标资产整合控制、重大资产重组各方履行履约承诺等重大违规行为,相关案件近8起。例如,新日恒利重组交易对手未能配合上市公司审慎披露标的资产的业绩预测信息,未能履行业绩补偿和回购承诺,导致上市公司失去对高价收购资产的控制权,受到公开谴责。作为重大资产重组交易的交易对手,中柱医疗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在标的资产表现不符合标准后,未能按时履行业绩补偿承诺,受到了通报批评的拒绝。

上海证券交易所宣布六种违规行为

第三,公司管理层在重大交易中决策不当。在上市公司重大交易的投资决策中,收购对象的业绩承诺和许可资格对整个交易至关重要,并对投资者的决策和未来预期产生重大影响。管理层应充分评估并做出审慎的决策。近年来,上市公司未能对重大资产交易的相关规划和安排做出审慎决策,导致公司和中小投资者利益频繁受损。在案件处理过程中,上交所做出了实质性判断,落实了不尽职的董事长和董事会成员的领导责任,处理了近8起案件。

上海证券交易所宣布六种违规行为

第四,上市公司利用敏感信息的概念来炒作违规行为。概念炒作一直是a股市场普遍批评的顽疾。早期,科学创新板、风险投资企业和5G等概念先后吸引了市场。一些上市公司出于不当的市值管理动机,利用上述热点概念发布虚假公告,误导投资者,造成股价波动,影响证券市场秩序。上半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在加强对概念炒作过程监管的同时,还查处了4起概念炒作违规案件,维护了市场稳定。典型案例包括ST诚诚披露其投入巨资成立从事科研的孙公司,但在监督监督下,该公司仍拒绝及时披露该公司实际从事租赁业务,受到公开谴责。浙江富润、宁波云升、剑桥科技通过上海电子互动平台发布科技企业对外投资及5G相关业务等事宜。相关信息的发布是不准确的、客观的和粗心的,并且受到监管注意措施的影响。

上海证券交易所宣布六种违规行为

第五,中介机构没有尽职尽责。中介机构是资本市场治理的重要防线。他们应该勤勉尽责,谨慎履行其法定义务,如正当核查和专业监督。为了督促中介机构回到原来的岗位,履行好“把关人”的职责,对不认真履行职责的违规行为要及时查处,严肃查处。上半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共办理重大资产重组财务咨询项目发起人6人,年度会计师2人。

上海证券交易所宣布六种违规行为

第六,募集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不规范。募集资金管理和使用不规范是上市公司经营不规范的主要表现之一,也可能为投资者的利益埋下隐患。上半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及时查处了两起募集资金使用违规案件,督促公司规范募集资金的储存和使用,确保募集投资项目顺利运行。例如,*圣邱琳因未能及时将募集的资金返还至特别账户而受到处罚,相关信息披露不实。由于未能履行决策程序和信托义务,以募集资金替代预先投资的自筹资金,国有股受到监管机构的密切关注。

上海证券交易所宣布六种违规行为

据报道,上海证券交易所将按照中国证监会的部署要求,努力增强自律监管措施的威慑力,提高监管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提高上市公司违法行为的成本,引导和督促上市公司回归主营业务,注重经营,努力提高质量。同时,还将继续加强事前预防和过程监管,将监管融入服务,通过培训、微课、监管问答等方式强化服务。减少上市公司无意识的违规行为。(记者文继聪)

标题:上海证券交易所宣布六种违规行为

地址:http://www.longtansi.com.cn/news/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