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20字,读完约8分钟
图为张玉华(右一)参观军事烈士。
有一段时间,他只想挣点钱过上好日子。然而,他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在海外,每个人都是使者,展示着中国的形象,向世界传递着中国的声音。必要的时候,他带着一颗感恩的心走上了公益之路。他是德国华裔商人张玉华。
“带头”
"我认为做公益事业是我自己的升华."目前,张玉华在谈论自己的故事时经常开怀大笑,但在谈论公共福利时,他会变得严肃起来。
今年4月,通过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的牵线搭桥,贵州统一促进会协调德国华商联合会和欧洲报纸推出了“德国华商贵州公益银行”,主题是“携手海外公益力量,帮助贵州脱贫”。此次活动中,德国华商协会副会长、德国汉堡华侨联合会主席张玉华和秘书长范萱亲自捐款30多万元人民币。贵州西南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青龙县、平塘县99所贫困中小学当场获得助学金(2000元/人),9名军人烈士和9名优秀农村教师获得慰问金(2990元/人)
“我们当场发了红包,效果很好。说实话,两三十万元,个人假期可能很容易花掉。公共福利支出更有意义。此外,我们的项目初步计划为5年,总补贴不少于300万元人民币,主要是现金。”张玉华说:“我们希望能起到带头作用,吸引更多的中国人加入进来。”
从海军基地出来的张玉华也在当兵时遭受了痛苦。20世纪90年代初,他刚到德国不久,就借了5万马克开了一家中国餐馆。但六个月后,这一尝试以失败告终。
“年轻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伟大,很勇敢,什么事都敢做。永远不要做生意,但要敢于走进一家中国餐馆。现在想起来真可笑。”回顾当时的经历,张玉华的学校很轻。
“生意失败了,人们的钱必须偿还。”为了还钱,张玉华从“老板”变成了“跑堂”。“那时,我的德语不好,所以我不得不在一家中国餐馆工作。不到半年,我就换了五个,收入是工资加小费,每个家庭的收入都比其他家庭多。后来,我在一家中国餐馆工作,老板很好。我不仅能保留我服务的顾客消费的9%,还能得到5%的小费。那时,我几乎每隔六周就买一双鞋,因为跑堂要花钱买鞋。”张玉华花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存了3万多马克,加上餐馆里剩下的钱,还负债累累,从而结束了他口中的“噩梦”日。
当他陷入困境时,他得到了别人的帮助,这使得张玉华在经济开始繁荣之后,自然而然地走上了公益之路。他为汶川地震灾民募捐,并支持德国北部的海外华人。他一年到头都在资助云南和四川的贫困大学生。他还多次参与云南等地的扶贫项目,投资为贫困地区修建教学楼、配套设施和供水站。
“我曾经默默做公益,我不想大惊小怪。现在是另一种方式,主要是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他笑着说:“今年我率先成立了德国华商的‘一带一路’基金,隶属于中国海外华人公益基金会,筹得200万元人民币。我是董事会主席。做公益也要讲方法。在国外,通过基金会做公益是一种成熟的标准做法。当人们向基金会捐款时,他们由专门人员监督,很容易找到合适的公益项目。今年,我们的基金会参加了缅甸归国华侨联合会成立后不久的“光明之旅”项目。我认为这是有道理的。”
“我们需要每个人都付出代价”
“在国外,每个海外华人都是一个小信使。许多外国人对中国了解不多,也从未去过中国。他们对中国的印象来自我们周围的人。”张玉华说:“事实证明,和很多人一样,我只是过着自己的生活,尽可能地保持低调。”现在我逐渐认识到,中国国家形象的改善不是虚的,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
国外的人更爱国。许多海外华人都有这样的亲身经历。中国社会流传着许多短篇故事。例如,德国的一个中国餐馆老板听说中国发生了洪水,他立即开车去大使馆捐钱,留下几万美元没有名字和收据。
“事实上,在德国,中国人参与了许多公益活动,但由于有些人避免逃税,他们不愿宣传。爱国主义是感人的。然而,避税和逃税极大地损害了中国人在当地的声誉。”张玉华说:“今年我参加了几次侨务办公室和中国侨联的会议,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当我们在海外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是当地的合法公民,以免败坏华人社会和中国的形象。而且,现在我们不能只想着“一只鸡在左手,一只鸭在右手”,还要注意融入和回馈东道国的社会,以树立中国社会的新形象,进而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发挥使者的作用。这也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
在德国,张玉华从事机械零件的进出口贸易。由于他的商业关系,他与德国人打交道更多,并意识到中国人整体形象的重要性。
“中国餐馆,黑人工人...这是许多德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现在不同了。好好学习,多教书,有钱...比方说,我们是德国华商协会,该协会有四分之一的成员拥有博士学位。”张玉华无法掩饰他的骄傲。
要提升中国人的形象,我们必须从零开始。张玉华正在努力工作。因为平时和德国人打交道多,信息来源也相对多。去年,一所德国中学想建一个中国文化图书馆。校长找到了张玉华,说他少了一万多欧元。“为公益捐钱不仅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也可以提升企业形象,抵消税收。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为什么不呢?我捐了2万欧元。”
此外,张玉华还计划在德国建立一个基金会。「目前,法律谘询已经完成,我们会争取在今年内完成。这是为了规范公共福利。”他说。
满怀感激地向前走
张玉华有一颗感恩的心。“我很幸运,我总能遇到在关键时刻帮助我的人。”他说。
当张玉华第一次来到德国,但未能经营一家中国餐馆时,他回到了校园。“我觉得我不能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相比,否则我应该回自己的专业。“因此,他在机械系学习金属材料,进入汉堡的一所大学深造。
三年多来,张玉华边工作边学习。“那时,我已经30多岁了。在德国上大学不需要交学费,但你必须自己挣生活费。我做过多种工作:工厂包装工、机场清洁工和给顾客送箱子的特快专递搬运工。汉堡有很多机会。如果你随便做点什么,生活就会好起来。”
大约在1995年,张玉华迎来了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我妻子介绍我到一个爱国华侨林的公司工作,他从事机械零件的进出口贸易。”张玉华说:“林先生可以说是我事业道路上的第一位导师。”此外,这项业务正好符合我的专业,可以申请。”
后来,林先生病死了。“他老婆告诉我,小张,我这里有两个小顾客。我会把它们转给你。虽然没什么用,但我已经吃饱了。”就这样,1999年,张玉华注册了自己的公司。“当时,大多数中国商人从事服装等轻工业产品的进出口贸易。我的竞争对手很少,我的运气也不错。”
命运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1999年底,经同学介绍,张玉华成为上海大众在德国的采购代理。“上海大众需要在德国购买许多材料,而且他们有固定的供应商。我需要做的是每周收集所有的材料并打包到上海。起初,我以为需要两三个月,所以我只是想帮我朋友一个忙。我没想到这将成为我们公司的一项长期业务,它越来越大。”
第四年,张玉华再次迎来了一个转折点。“一开始我有十几个供应商。在第四年,一个朋友建议,最好是专注于一个作为独家代理。我认为在德累斯顿选择供应商是有道理的。我说,中国的市场很大。你不了解中国的情况,但我了解。此外,我将支付在中国设立办事处所需的费用。他们同意了。”这一次,张玉华再次选择了正确的道路。“独家代理的营业额在第一年不到100万欧元,去年达到3亿多元。”
一路上,张玉华觉得自己很幸运,遇到了合适的人,抓住了合适的机会。当他需要站起来时,一颗感恩的心使他义不容辞。
“两年前,我做了两次心脏手术,放了四个支架,所以我不应该太累。因此,我原本不想做太多的社交活动。”张玉华现在是德国华商联合会副主席和汉堡华侨联合会主席。“这两个协会是一个拥有两个品牌的团队。去年,当时的总统因病去世,他的职位空出来了。今年正好赶上了两个重大事件:中国习近平主席对德国的访问和20国集团汉堡峰会。汉堡中国协会需要与总领事馆合作做相关工作。我咬紧牙关,接过了工作。”
我们开始的时候应该做得很好。肩负起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热爱祖国,张玉华继续前进。
人民日报海外版(08版,2017年8月31日)
编者:、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