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42字,读完约4分钟

[据和关在《欧洲时报》上报道]29岁的厄齐尔22日宣布退出德国国家队。他说,他关于种族歧视的言论是不可容忍的,不受尊重的,这在德国公众舆论中引起了很大的骚动。这一事件不再是纯粹的体育事件,而是暴露了德国移民融合的复杂方面。

厄齐尔离队声明引爆德国舆论场 折射德国移民问题的复杂

他是土耳其后裔。他于1988年在德国出生和长大,并于2007年自愿放弃土耳其国籍。他与备受争议的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第二次合影,他一度成为公众舆论漩涡的中心;作为德国队的一员,他参加了2018年世界杯,但在小组赛阶段就止步了,遭到了多方的攻击。

厄齐尔离队声明引爆德国舆论场 折射德国移民问题的复杂

29岁的厄齐尔22日宣布退出德国国家队,称他关于种族歧视的言论是不可容忍的,不受尊重的,这在德国公众舆论中引起了很大的骚动。这一事件不再是纯粹的体育事件,而是暴露了德国移民融合的复杂方面。

厄齐尔离队声明引爆德国舆论场 折射德国移民问题的复杂

在辞职声明中,厄齐尔写了这样一句充满怨恨的话:“我们赢了,我是德国人;但是当我们输了,我是一个移民。种族歧视永远、永远都不应被容忍。”

据厄齐尔说,在拍了一组照片后,他成了德国足协和媒体的“重点关注对象”。足球协会主席格林达尔(Grindal)称他在柏林演讲时“傲慢自大”,并试图在不听任何解释的情况下“谈论自己的政治观点”;一些德国媒体“一再将矛头指向双重文化背景和那张照片”,并“低估了输掉世界杯是全队的责任这一事实”;赞助商也抛弃了他,因为他“害怕媒体”。

厄齐尔离队声明引爆德国舆论场 折射德国移民问题的复杂

23日,在联邦政府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厄齐尔事件成为了所有观众关注的焦点。在回答“厄齐尔的退出是否意味着默克尔总理一直重视的移民整合计划遭遇了挫折?”德国联邦政府副发言人德格尔回答说,默克尔高度赞赏厄齐尔,认为他是一名伟大的足球运动员,为国家队做出了巨大贡献。厄齐尔的决定应该得到尊重。

厄齐尔离队声明引爆德国舆论场 折射德国移民问题的复杂

德默补充说,体育运动对德国移民的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德国是一个国际国家,移民的融入一直是联邦政府的中心任务之一。

斑比奖获得者的尴尬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劳动力严重短缺,前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从土耳其进口了大量工人,其中许多人选择在德国定居。据统计,德国有300多万土耳其居民。2010年,厄齐尔被授予德国最高媒体奖——斑比奖,以表彰他是外国人融入德国社会的最佳榜样。

厄齐尔离队声明引爆德国舆论场 折射德国移民问题的复杂

德国足球协会前主席兹万齐格告诉美国残疾人协会,厄齐尔退出国家队是德国移民融合政策的一个严重挫折。德国联邦议院内务委员会前主席沃尔夫冈·博斯巴赫(Wolfgang Bosbach)支持德国足球协会现任主席,称他认识格林达尔已有很长时间,他绝不是种族主义者。

厄齐尔离队声明引爆德国舆论场 折射德国移民问题的复杂

德国联邦议员、绿党前主席约兹德米尔也是土耳其劳工的后裔。他告诉柏林日报,如果年轻的土耳其球员觉得他们在国家队没有位置,那将是致命的。他认为正是多样性让德国赢得了2014年世界杯。

厄齐尔离队声明引爆德国舆论场 折射德国移民问题的复杂

拜仁慕尼黑主席乌利·赫内斯最尖锐地批评了厄齐尔:“我很高兴他离开了国家队,他是一个弱点。”他在世界杯上玩垃圾游戏,没有人会质疑这一点。”

德国外交部长马斯在推特上的讲话也显得“冷酷无情”:一个在英国生活和工作的百万富翁的例子不能用来说明德国移民融合存在问题。厄齐尔目前在英超阿森纳俱乐部踢球。

然而,德国联邦司法部长巴里(Barry)也是马斯的社会民主党成员,他在Twitter上表示,厄齐尔退出该团队是一个警告,表明许多有外国背景的人往往觉得自己与这个国家没有关系,即使他们出生在这里。这是我们移民社会的症结所在,我们需要自己找到答案。

厄齐尔离队声明引爆德国舆论场 折射德国移民问题的复杂

在厄齐尔国家队的队友中,只有博阿滕等少数零星的国际球员说了几句热情的话。在2014年世界杯的冠军中,只有波多尔斯基站了起来,分享了他和厄齐尔一起经历的有趣时刻。其他人,包括前国家队队长拉姆和冠军队精神领袖施魏因施泰格,保持沉默。

厄齐尔离队声明引爆德国舆论场 折射德国移民问题的复杂

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周一打电话给厄齐尔,正是与总统的照片给厄齐尔带来了巨大的争议。埃尔多安说,厄齐尔为德国国家队的成功付出了如此多的努力,我们不能接受对这个年轻人的这种种族主义态度。

厄齐尔离队声明引爆德国舆论场 折射德国移民问题的复杂

厄齐尔事件的结果令人遗憾,但人们不应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即他无疑是德国国家队历史上最好的国际球员之一。

(编者:魏酱)

来源:联合新闻网

标题:厄齐尔离队声明引爆德国舆论场 折射德国移民问题的复杂

地址:http://www.longtansi.com.cn/news/34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