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28字,读完约4分钟
中新社法兰克福10月14日电(记者彭大伟)法兰克福国际书展正在庆祝其70岁生日。书展自70年前成立以来,已经从一个只有205个德国参展商参加的展览发展成为全球图书出版业的旗舰展览,有来自全球数百个国家的7300多家参展商
为什么法兰克福书展能吸引全球精神和文化成就聚集在这里?人们在这里能读到什么关于德国和世界的新趋势?中国新闻社的一名记者在今年10月10日至14日举行的第70届法兰克福书展上发表了评论。
从古腾堡到虚拟现实:连接古今与世界
约翰内斯·古腾堡是美因茨人,出生在离法兰克福仅一步之遥的地方。15世纪,他在欧洲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出于这个原因,二战后成立的法兰克福书展将自己的命运和书籍追溯到了古腾堡。
在这次书展上,观众可以通过修复后的古腾堡印刷机体验到亲手印刷的最初乐趣。在展厅的另一端,人们正在通过最新的虚拟现实技术体验德国著名作家卡夫卡的《变形记》中把人变成甲虫的奇妙体验。
法兰克福书展成立于1949年,它不仅展示了图书行业的悠久传统和现代科技,也是战后德国与世界对话的平台。
每年,书展都会选择一个游客国家。作为今年的主宾国,格鲁吉亚展出了33件由格鲁吉亚字母组成的装置艺术作品,并以此为线索讲述了这个国家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来自格鲁吉亚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作家也在书展上通过各种形式的对话和公开采访与观众进行对话和交流。
“无论是电影制作人、文学机构、应用开发商、书商还是图书管理员、教育初创企业还是数据库专家,法兰克福书展如今汇聚了整个全球媒体行业。”法兰克福书展主席于尔根·博斯在书展的开幕新闻发布会上说。
法兰克福书展经常被用作“了解”德国社会和文化的窗口。今年10月14日,在法兰克福书展的最后一天,“德国图书和平奖”授予了“文化记忆”理论的共同创始人德国学者阿莱达·阿斯曼和简·阿斯曼。该委员会在颁奖理由中写道:“他们的作品表明,坦诚面对过去是实现和平共处的基本条件。”
至于这一理论的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德国问题专家孟虹写道,它将记忆传承与文化媒介相结合,极大地推动了德国“记忆文化”的建设,以反思历史,引发欧洲乃至全世界的“记忆热”。
如果说以“文化记忆”为代表的战后反思是解读德国的一个严肃视角,那么本次书展上展出的“2018德国漫画奖”作品则提供了一个理解当今德国社会复杂矛盾的幽默视角。
自2015年以来持续发酵的难民危机深刻影响了德国社会讨论的话题。记者注意到,在50幅充满德国幽默的讽刺画中,有近一半是关于难民、宗教和移民融合的。在一幅画中,一艘难民船即将被地中海的海浪吞没,岸上的欧洲国家领导人用国旗遮住眼睛,对它视而不见。
在今年的书展上,被视为“极右翼”的出版商被允许登台,而极右民粹主义德国选择党的政治家赫克(Heck)在介绍他的新书时当场遭到抗议,这也吸引了媒体的关注。
于尔根·博斯强调,法兰克福书展是一个“相互尊重的地方”和“强烈谴责任何形式的仇外心理”。
国家、科幻、读者:中国元素更加多元化和立体化
城乡故事中的建筑文化遗产,获得国际奖项的科幻小说《三体》,以及电视节目《网红》中同名的《读书人》...记者注意到,今年法兰克福书展上展示的中国元素比往年更加多样和立体。
著名科幻作家、《三体》的作者刘告诉中国新闻社,他第一次来法兰克福书展是在2016年,当时他几乎看不到中国科幻小说被翻译成德语。今年,展台上不仅有各种各样的中国科幻小说,而且《三体》还被列入德国《明镜》杂志的畅销书排行榜。
由孔子学院总部发起的“城市与乡镇——中国建筑文化遗产的生命力”主题展,以一城(武汉)和一乡(松阳)两个案例展示了中国乡村和城市的变迁与发展,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观看。
“在空厅记录时间是一个国家的宝贵文化遗产。孔子学院总部计划举办这样一个展览,讲述中国传统建筑的生命力,发挥孔子学院教育文化合作交流平台的作用,让世界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孔子学院总部副总干事景伟说。(记者彭大伟)
编者:张嘉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