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514字,读完约9分钟
父母担心孩子的教育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尤其是在东亚国家。那些让孩子从小就生活在家庭作业、补习班和进一步学习的压力下的父母并不真的愿意如此残忍。现实是,许多父母不希望他们的孩子工作如此努力,但是他们的孩子在学校巨大的竞争压力下变得特别坚强。父母很焦虑,但孩子自己也很焦虑。每个人都害怕失败和落后,初等教育只是一个小小的缩影。
相比之下,德国的国际学生评估考试成绩不错,但初等教育相对容易。2015年的pisa显示,在参与测试的72个国家和地区中,德国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得分高于中国学生,在科学和数学方面的得分低于中国学生。然而,如果以学生投入产出比(投入学习时间与最终学业成绩之比,即学习效率)来衡量,德国学生的表现仅次于排名第一的芬兰。那么,为什么德国的父母和小学教育能够冷静和冷静?
1.初等教育的目的和方向
首先,这与德国初等教育的目的和方向有关。
作为介于幼儿园和中学之间的教育阶段,德国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逐步引导儿童从幼儿园的游戏学习转向系统学习。除了教授阅读、写作和计算等基本文化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之外,德国初等教育的任务还包括保持和关心“儿童对他们生活的世界的好奇心和学习的乐趣。”因此,德国小学保持着缓慢的教学节奏,一步一步地跟随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教学仍然以游戏和互动为特征,没有正式的年级,更不用说排名了。每学期结束时,老师将为每个学生发布一份详细的学习发展报告,指出它的优点、进步和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教师直到三年级才会给学生打分(在一些州,从二年级的下一学期开始)。评分是分等级的,通常包括从优秀到不及格的五个等级。结果不会公之于众。学生不会有很大的压力去学习和竞争。
德国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不重。每周的课时数从低年级的20课时逐渐增加到高年级的29课时。因为大多数学生(67%)接受半天学校教育,所以他们不会每天在学校学习很长时间。此外,德国大多数联邦州禁止中小学在周末、法定假日和节假日为学生安排作业。虽然老师通常被允许保留作业,但学生每天花在作业上的时间通常不超过一个小时。如果老师留更多的作业,他们会受到父母的抗议。另一方面,德国教师的评价和晋升与学生的学业成绩没有联系,因此教师没有动力给学生更多的学习压力。
根据调查,德国大多数孩子(76%)每天花在家庭作业上的时间不到一个小时。由于学习负担不重,德国小学生普遍喜欢上学。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柏林杂志(Geolino)2014年发布的调查报告,近90%接受调查的6-14岁德国学生表示他们喜欢上学。
2.决定继续学习和教育理念的权利
第二,这与德国父母在继续深造方面的决策权以及他们的教育观念有关。
从小学毕业后,德国学生将进入几种不同类型的中学,如主中学、实用中学、综合中学和文科中学。其中,文科中学是最负盛名的中学,它直接通向大学,而主中学是最负盛名的学校,它直接通向职业教育。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是德国儿童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过渡。学校和老师会建议每个学生去哪种中学,但最终决定权在德国家长手中。这在德国被称为“父母受教育权高于学校受教育权”。虽然大多数家长会听从老师的建议。然而,如果父母愿意,他们可以不顾老师的建议,把孩子送到他们想去的学校。有了决定去上学的权利,德国父母就不会那么焦虑了。此外,在许多东亚国家,德国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与他们的父母不同。与许多期待成龙的父母相比,德国父母可能只想让他们的孩子做自己。他们似乎还记得当代欧洲著名的儿科教授、儿童教育专家雷莫·拉戈(Remo Largo)的一句话:“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望”,或者遵循歌德的建议:如果孩子能够真正地成长,我们将拥有绝对的天才。因此,德国父母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道路,而不是像许多渴望成龙的父母一样,用高标准和严格要求来塑造和改造自己的孩子,以便走上一条特定的教育道路。这也是德国父母能够冷静的原因之一。
大多数德国父母并不担心他们孩子的小学教育。根据一项调查(2015年),德国大多数父母并不担心孩子的毕业。83%的家长认为他们的孩子可以得到他们想要的毕业证书。在文科和理科高中学生的家长中,这一比例甚至高达90%。
3.渗透和平衡
第三,德国没有“高考”,教育制度的特点是连续性和均衡发展。
德国没有“大学入学考试”这一压力,这种考试分散了小学毕业学生的注意力,将近一半的学生在中学毕业后进入了职业教育系统。没有一个国家的情况像我们这样,数以千计的军队拥挤在高考的独木桥上。小学毕业后,学生将去不同类型的中学。然而,不同类型的学校之间是有连续性的: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他们的学业成绩在不同类型的学校之间转换;另一方面,同一所学校将提供获得不同类型文凭的可能性供学生选择。因此,在德国的教育体系中,学生向上或向下的流动渠道是畅通的。去哪所学校很重要,但这还不足以决定一切。即使学生从小学毕业后进入主中学并参加职业教育,他们仍然有机会和可能上大学,不会进入死胡同。
此外,德国学校具有均衡发展的特点。政府在分配教育资源时不会优先考虑不同类型的学校和同一类型的学校,也没有重点学校或重点班级。《基本法》第72条第2款要求各州为联邦领土上的居民“创造平等的生活条件”。不管人们住在哪里,政府都有义务为他们提供同样的基础设施、教育机会和条件。这种平衡和渗透使德国父母和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做出更多适合自己的选择。
德国有发达的经济和稳定的社会,这使得它没有必要为了过上好日子而“出人头地”。保障教育公平是《德国基本法》(第3条第3款)的一项明确要求:“任何人不得因其性别、出身、种族、语言、出生地、信仰、宗教或政治观点而受到歧视或被给予优先权。任何人不得因残疾而受到歧视。”就教育选择和决定而言,德国各州的立法者要求学校尊重学生及其家长的需求。例如,《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学校法》第1条第2款规定:“年轻人的能力和兴趣以及父母的愿望决定了学生的教育方式。学校教育的大门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意愿和能力向他们敞开。“符拔国的《学校法》(第1条)也保证学生“有权接受适合其才能的教育,不论其家庭背景和经济状况如何”,并要求学校“尊重父母参与决定其子女教育的权利。”
4.理性的社会环境
作为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德国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免费的,政府也将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教育补助金,所以私人家庭在教育上的经济负担并不重。德国儿童在整个教育阶段(从小学到高中毕业)的平均费用为20,700欧元,低于德国家庭的平均年收入(37,103欧元)。家庭教育投资减少,父母期望回报的压力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减轻,生活更加轻松。这当然是由于德国政府的教育责任。德国教育投资(2016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4%,总额为2001亿欧元。政府承担了五分之四以上的教育投资,在中小学领域,政府承担的比例高达87%。另外五分之一由外国机构、企业、非营利组织和家庭分享。因此,在德国生存和竞争的压力并不大,有了法律保障的权利,父母就不会把未来生活的压力传递给孩子甚至学校的教育期望和需求。
德国理性的社会环境和舆论导向也有利于小学教育的平静和从容。德国社会很少有可比性,民族性格倾向于务实,注重渐进,能够冷静下来做事。在德国,教育不是整个社会的焦点。很少有教育广告在媒体上宣传课外辅导,也很少有文章制造紧张和竞争的气氛。媒体更多的是向德国父母传达科学健康的育儿理念,包括批评“直升机父母”对孩子过于关注和保护,以及父母对自己的成绩过于挑剔,让父母知道课外辅导和家庭作业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并不能提高他们的成绩,所以他们不应该盲目行动。
正是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德国的家长和小学教育才能平静和从容。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宽松”的教育不仅使德国儿童心理上更加健康,而且不会使他们在未来获得知识和能力方面处于不利地位,也不会阻碍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2015年,国际学生评估测试(pisa)显示,在参与测试的72个国家/地区中,德国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得分高于中国学生,而他们在科学和数学方面的得分低于中国学生。然而,如果以学生投入的学习时间与最终学业成绩的比率(即学习效率)来衡量,德国学生的表现仅次于排名第一的芬兰,而且远远好于中国学生(排名倒数第14)。作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和创新力的国家,德国教育在中国经常受到批评,但它无疑成功地培养了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所需的各级人才。德国的经验表明,宽松的教育可以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实现幸福美满的生活。
(作者:孙进,北京师范大学国际比较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者: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