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25字,读完约2分钟
哈尔滨,2月26日,科技日报——2月19日,哈尔滨,一个冰雪城市,为《黑龙江日报》的前记者“鲍文战士”曾一志送行,这是自春天以来罕见的降雪。第二天,国家文物局发来唁电,高度肯定曾轶芝对中国文化遗产做出的非凡贡献。
曾以智去世前的最后一条微博名为“新的一年,太阳升起,我和季虹桥将永远在天堂的花园里。”关于季虹桥改造的争论,围绕着他的内心,由来已久。季虹桥是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被誉为“东方的小巴黎”。今天,这座91岁的大桥仍然承载着交通枢纽的重任,但它已经不堪重负。桥下的铁路即将重建,以欢迎高速铁路进入城市。吉虹桥原有的高度不能保证电气化铁路的安全运行。
几天前,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了季虹桥的保护和修缮工程。记者了解到,经我局批准的方案是将原吉虹桥(9+23+9)m三跨结构改为(11+22+11)m三跨结构,总跨度增加3m,桥长(距两个桥头外侧的距离)仍保持在50.6米,桥宽仍保持在28米,双向6车道。同时,还将修建一座新的辅助桥,以缓解吉虹桥的交通瓶颈。
争论仍在继续。以曾以智为代表的鲍文志愿者认为,季虹桥必须得到完整的保护,而国家文物局批准的规划是在季虹桥原貌的基础上进行微调的。
历史建筑如何被视为“科学保护”?有必要保持原始状态还是在尊重原始状态的基础上改造和利用它?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国家重点文物保护项目评审专家库成员傅说:“无论外科医生对保护建筑有多好,最好不要动手术。”他认为,任何触摸文物的行为都有破坏性因素,可能会丢失文物本身的历史信息。“还不如提倡保护原地和原状的文物。修复也是对文物的破坏。”
"文物和建筑的保护确实令人尴尬."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郑燕芳认为,只有通过加固,受保护的建筑才能得到保护。然而,当原始加固方法不能满足保护需要时,它们仍然需要被识别,并且人们应该能够识别修复的后期部分。理想情况下,文物保护将实现更大的历史真实性和完整性。"正如曾以智所坚持的,要尽可能保护文物的原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