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84字,读完约4分钟

文汇报柏林7月31日专电 说到德国电影,你会想到什么?对于一些上了年纪的中国人来说,对德国电影的印象还停留在《英俊少年》《铁皮鼓》等经典影片上。在人们只能通过译制片来观赏外国电影的年代,这两部风靡中国的德国电影,构建起了国人对于德国电影最初并且延绵至今的印象。 回顾二战后的德国电影,具有鲜明的国别和历史特点。但和大多数西方国家一样,美国好莱坞电影对德国本土电影造成极大冲击,德国电影人也在艰难地探寻着属于自己的道路。 《英俊少年》墙内开花墙外香 1970年,西德电影《英俊少年》上映,这部由海因切·西蒙斯主演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开朗外孙和顽固外公之间的故事,通过三代人磕磕绊绊的互动,歌颂了善良、纯真、亲情等这些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和品质。1981年,这部内容并不深刻,却是适合全家人一起观看的西德故事片经上海电影译制厂的翻译配音后,被全国人民熟知。顽固的老爷爷、唱着《小小少年》的海因切等成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角色。 有意思的是,这部曾给国人带来无数欢乐和感动的德国电影,在德国的影响力却远远不如国内。记者曾经和不同年龄段的德国人谈起过这部电影,知道的人寥寥无几。2016年中国的农历大年三十,或有意或无意,德国电视二台在夜间播放了这部在中国具有巨大影响力的电影,让移居德国的国人颇为动容。 相较于《英俊少年》墙内开花墙外香,1979年同样是西德拍摄的电影《铁皮鼓》则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这部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君特·格拉斯的作品,讲述了一个颇具魔幻色彩的故事,一位名叫奥斯卡的男童在目睹了成年人世界的丑恶之后,决心拒绝长大,随后开始反抗他的父母、纳粹、舅舅。这部披着魔幻外衣的讽刺电影最终不仅斩获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也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收入囊中。 “创意欧洲”有助发掘电影人才 虽然德国电影也有着辉煌的历史,但冷战结束后,随着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拥有资本和人才优势的美国好莱坞电影迅速攻占各国电影市场,德国也不例外。 在2018年的统计数据中,10部在德国最卖座的电影中,只有一部是德国电影,其他多为好莱坞影片。而在2017年10部最卖座的电影中,只有两部来自德国。 由于国内市场较小,德国电影公司往往独辟蹊径,制作一些轻喜剧和基于畅销书的小成本电影,很少有规模宏大的商业大片问世。从2014年开始,欧盟推出“创意欧洲”项目,以资助和鼓励欧盟境内的电影作品,目前在德国的杜塞尔多夫、柏林、汉堡等5个城市都设立有该项目的代表处,为德国境内的电影人提供帮助和资助。在这个项目中,一共有4个基金会专门资助欧盟内部的合拍电影项目,特别是电影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地区的电影制作人之间的合作,其中包括颇有名气的欧洲世界电影基金会。 据悉,这4个基金会自成立以来,已经支持了142部电影,其中79部正在制作,63部处于发行中。这些电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世界各地的主要电影节上,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性和专业性。这些欧盟电影共同基金有助于欧洲电影业的国际化以及新人才的发现。 但是,必须要认识到,电影作为一个资本密集型的产业,生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影仅仅依靠数十万欧元的援助是远远不够的,欧盟提供的电影基金往往只能帮助导演们拍摄一下小成本的艺术电影。为了能够获得更大的市场、拥有更大的平台、施展更大的抱负,近年来德国电影人才流失严重,很多德国电影人不得不去好莱坞发展。著名科幻片导演罗兰·艾默里奇就是不折不扣的德国人,他出生于德国斯图加特,毕业于斯图加特艺术大学和慕尼黑电影学院。这名德国导演为了实现自己的科幻梦,不得不远赴重洋前往好莱坞发展,从而拍出了《哥斯拉》《后天》《2012》等大家耳熟能详的高水平科幻电影。 当然,除了上文提到的欧盟电影共同基金以外,德国本国也有对电影的资助项目,其中最大的资助项目是属于文化部的德国联邦电影基金会,该基金会的年度预算在1.2亿欧元左右,给每部电影的扶持资金大于欧盟提供的电影援助基金。因此,近年来欧洲各国都非常热衷于和德国公司合拍电影,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争取到欧盟层面的共同电影基金,也能拿到德国政府提供的资金援助。(记者赵海博) 责编:张青津

来源:联合新闻网

标题:德国电影面对好莱坞冲击艰难求索

地址:http://www.longtansi.com.cn/news/31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