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98字,读完约8分钟
[欧洲时报记者黄报道]201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20周年。过去20年,香港的发展经历了跌宕起伏。对生活在法国的香港人来说,这20年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影响?他们觉得香港有什么变化?香港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在此期间,内地和香港互相学习了什么?你对香港的未来有什么看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一些居住在巴黎的香港同胞。让我们看看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张明行。 作家张明行 曾经是媒体人,现在是作家、自由撰稿人的张明行,从上世纪90年代来法留学,从最初的学习艺术,到后来转行做媒体,这都与香港回归有关,自然对其中的变化非常敏感。她表示:香港九七回归带来了我人生中最大的一个转折点。因为香港回归之际,欧洲有华文电视媒体诞生。电视台在巴黎聘请香港人做记者,我刚好人在其位,因而入职。20年来,视野和工作节奏随着华人社会脉博跳动。电视台宗旨,一是我们要让欧洲有华人的声音,二是要拉近海外华人的距离。个人生活便因而完全投入到另一状态。 谈到香港回归的变化,张明行认为社会结构变化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是20年来最大的变化。她表示,20年来香港社会政治变化波谲云诡,为个人情绪上带来的是有喜有悲。喜的是香港结束殖民统治,觉得中国人尊严回归。随着内地经济发展,香港有了后盾,例如有国际金融大鳄来追击时,香港并不孤立无援。但是另一方面,邻近地区有大量移民进入香港,楼市即像坐火箭一样上升,香港人只有望楼兴叹,加剧了社会生活环境负担和竞争,市民安乐窝难求,出现新的贫穷阶层,年青人觉得没有前途,带来社会不安。近年更惊见,香港社会冒出了一群提倡“港独”的反社分子,当中有律师、议员、学生,甚至大学教授。更见有外国势力的渗透。几年之间,由反对国民教育演至占中,至暴乱,无法无天,愈演愈烈,导致社会民众对立、撕裂现象严重。坊间连对亲友说话,都唯恐一言不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近年,民众感到政府软弱、议会无作为、司法不公允、媒体煽风点火、市民不胜其扰,尤其是教育路线在去殖民化方面的缺失,致年轻一代离德离心,是为最可悲。 如果不是香港的经济、国际地位、公民意识和守法精神有基础,年前发生的占中事件,可能已经演变成可怕的动乱。79天占中期间,所幸未造成人命伤亡和未出现打砸烧抢。但在一年之后的春节大年初一,却出现了旺角暴乱,打砸抢烧的镜头震惊港人,尤幸事件仅持继一天。乐观估计,占中事件的发生,擦亮了香港人的眼睛,使内地同胞,也对西方民主政制的利弊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那有什么东西是不变的呢? 张明行表示,回归20年实施“一国两制”不变;自由度最高的国际地位不变;楼价疯长不变;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高的地区不变。 张明行说,香港最大的吸引力是其活力和共融力。一个繁荣安定的社会相信对任何人都具有吸引力。 作为一个24小时运作的大都会,华洋杂处,精英文化汇萃。例如每年五月法国文化月,已经进行了多年。今年新特首林郑月娥,奋力请来了中华故宫博物院落户香江。 据她多年在香港观察所见,香港本土文化,20年来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类型博物馆林立,民俗风情活动,和地区特色活化得到政府旅游局等机构的推动,例如长州抢包山,天后诞,大坑火龙,中秋花灯会,年宵市场,等等。 由于城市发展,基建不断,但市容仍见整洁,市民道德文化精神的高度在各个生活细节中呈现。 和巴黎恐袭阴影笼罩下的风声鹤唳的治安相比,更能感受到香港是一个充满安全感的宜居城市。例如,作为一个华人妇女,走在巴黎街头甚至在乘坐地铁时,也不敢把手机露岀来。个别区份,还成立了华人自卫队,到地铁出口接送妇孺回家!由此可见相对巴黎,香港更为安全自由,稳定繁荣。假如自己现在还是个单身人士,我想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回香港工作生活。 香港实行的是“一国两制”,这20年,张明行认为,内地从香港的政制上了解资本主义和西方民主制度的利弊,也通过香港金融市场学习了如何与国际接轨。香港从内地的经济和科技创新的高速增长中寻求更长远发展空间,学习更宏观的管治形式。 对香港的未来,张明行希望香港人不要故步自封。能够秉持共融、求精、崇优和专业的精神,保持并发展东西方文化融合焦点的国际大都会形象。立根香港,背靠祖国,求同存异,乘“一带一路”东风,面向世界,互利共和。 林鸣岗。 画家林鸣岗 旅法画家林鸣岗生于福州市,1978年移居香港,1990年来法留学,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毕业后,作为法国国家艺术家协会会员,成为为数不多的职业画家、艺评家。他对香港的感受更多是文化上的感受。 谈到香港的变化,与林鸣岗的期望值有相当差距。他认为香港没有优秀的政治人才,都是公务员出身。他们的治理能力和政治水平非常有限。没有感觉回归20周年有什么特别的进步和发展。 林鸣岗说,香港倒是有不少变化,比如“泛政治化”。年轻人的各种诉求越来越多。很简单的事情,都会变成永无休止的“空谈和挣拗”。让我有点恐惧和害怕。特别是文化界、艺术界。以前没有这么明显。现在似乎要人站队了。 香港一直缺乏“香港文化局”的权威机构。目前的“香港文化康乐署”已经无法面对日益发展的由群众发起的文化艺术局面。 谈到香港的优势,林鸣岗认为香港的优势正在慢慢消减。你只要一回到内地,就可以明显感受到香港很多原来优势的东西正在被人取代。各个方面的发展已经被人超越。比如厦门的华美文创园,漂亮得很,设计也非常有味道和水平。厦门的国际会展中心,已经举行了n次的大型展览。对厦门和福建整个的文化艺术提高、推动、发展功不可没。香港的会展中心举行了很多次的“艺术巴塞尔”博览会,在香港造成很大影响,但是很多影响是负面的。小学生排队去观看,他们在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很多东西小孩子是不适合的。一个外国人,没有东方文化的熏陶,一句中文也不会,香港大学的校长也是如此,竟然可以领导我们的文化与艺术?我是百思不得其解。更加可悲的是有人还拍手称快,以为这是文化艺术的繁荣,这是“国际化”。所以,我赞同有人说过一句话:“香港人还没有去殖民化。”回归20年,自己做主人还是胆战心惊,还是一只跛脚鸭。 林鸣岗深有感触表示,内地在不断进步,香港人要虚心学习内地人的优点。多走走,多看看。不要故步自封、不要做井底之蛙。胸襟要开阔,内地人眼界已经非常开阔了。特别是高科技方面。还有在哲学、美学、艺术理论这方面也是人才济济。我花了两年时间主编了一本艺术杂志,到处约稿。结果,非常不容易才搞到两篇,还是盼星星盼月亮,希望香港的学者和教授们有独特的见解和心得,结果大失所望。香港每个大学现在都有艺术系,却独独没有油画系。读完4年的艺术本科生,没有画过一张油画,这绝对也是咄咄怪事啊!盲目跟从西方的潮流随波逐流,不但中国人自己瞧不起,就是西方有识之士也会从内心鄙视。这是绝对没有出路的。无知往往产生偏见。 对香港未来的寄语,林鸣岗说:我们是中国人,中国人应该对世界有责任和期盼。中国文化悠久灿烂。我们有非常值得自豪和骄傲的东西。我们对自己的母体文化应该有一种清晰的理解和认识。重新找寻自己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是香港人的当务之急。香港人要在文化上找到自己的角色和位置,有了精神的坐标,才有了动力和定力。我们有信心和勇气相信,内地和香港一定会走上一条光明而又灿烂的大道! 赵雅君。 留学生赵雅君(ada) 青春朝气的赵雅君在完成在法国的学习后,到北京、上海寻求发展了。她认为北京、上海更能让她才华得展。赵雅君表示,香港回归,真真正正名正言顺的做回中国人,不再是寄人篱下。她认为英政府有功有过,但还是要感谢他们给香港带来的百年变化,让香港迈向国际。我们这一代还算是幸福的。 谈到回归后的变化,赵雅君发现,随着经济大气候动荡,香港人心怨气大,很多人竟然把责任归咎中央政府,继而产生不少内地香港新矛盾。她说,新一代的矫情也让人心疼。但香港20年来经济体系、治安、廉洁,还是一直保持不变,还是值得港人骄傲的。对未来的香港,赵雅君希望大家应尽量拥有一个同理心,包容彼此。年轻一代多看中国历史,了解中国人和国家是怎样,不能妄自菲薄。根和血是不改的事实,尽管换了国籍还是流着中国人的血,为何不正面面对。 (编辑:泽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