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727字,读完约12分钟

新华社北京11月6日电:回归中国梦,中国梦——中国最大的海外人才“回归中国”启示录

新华社记者赵成、陈芳、于晓节

这是一个国家历史上罕见的人才回流浪潮:自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正在形成最大的留学生“返乡潮”。截至2016年底,中国归国留学生总数已达265.11万人。仅2016年一年,就有43.25万名海外学生回国,比2012年增加15.96万人,增幅为58.48%。

海归梦,中国梦——中国最大留学人才“归国潮”启示录

这就是一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崛起的“磁场效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形势,对海外人才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拥抱“中国机遇”,加入“中国梦”,已经成为许多海外人才的共同选择。

海归梦,中国梦——中国最大留学人才“归国潮”启示录

这是执政党的宽广胸怀: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广纳天下英才”的战略目标,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体系,“千人计划”、“人才签证”、“留学创业”...不受任何限制地吸引人才,为创新和创业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和/或きԅfor海外人才

海归梦,中国梦——中国最大留学人才“归国潮”启示录

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在“大磁场”的强大引力下回国,加入到这个充满风景的伟大民族复兴的洪流中。

“大磁场”的引力——“我想回到中国”,不要做大变化的旁观者,而要做大变化的创造者

“你想回中国吗?”

“是的,这个机会很有吸引力。”

“你们部门在这方面人手不足。任期有多宝贵?有些人梦想它,但没有得到它。”

“谢谢你的好意。我已经决定去。”

2017年1月26日,美国东部时间,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副教授邓巍巍辞去院长职务回国。

4月27日下午。美国讲台上的最后一节课后,邓巍巍拍拍手上的粉笔灰,向学生们告别。这时,他在美国住了15年,教了7年书。

留下还是离开?邓巍巍不是没有纠缠和流浪。“你是哪里人?”在美国的那些年里,这个众所周知的终极问题经常折磨着他的心。

2016年9月15日,中国的天宫二号成功发射。前大学生坐在发射指挥大厅参加发射,而在美国的邓巍巍只能通过刷他的朋友圈来了解发射。

这是一种离家的感觉,这触动了他的心,让他找到了最终问题的答案。

祖国的飞速发展,以强大的磁力,吸引着他踏上了回家的路。

"虽然梁园很好,但它不是久爱之乡!"袁俊华比邓巍巍早五年回国,他喜欢用钱学森的话来解释自己的离开。

“如果我不回来,恐怕就晚了!我不想成为祖国发展的旁观者!”

2012年,袁俊华入选“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在哈佛大学完成博士后工作,回到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两年后,他的妻子张(也在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回到了家。

……

许多人回到Xi后会跟随内心的召唤。

“我希望留学生在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斗争中,坚持崇高的理想,实现自己的价值,努力谱写一个与时俱进的多彩篇章。”

2014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对所有在德留学生的回复从中南海传到了全世界:“回到中国!”那时,回到中国成了一种潮流。

国际大咖啡回来了-

2017年,世界著名的“大师”和计算机科学家姚期智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长期从事计算机科学和量子信息科学的研究,是世界计算机科学领域最高奖项图灵奖获得者中唯一的亚洲专家。

海归梦,中国梦——中国最大留学人才“归国潮”启示录

事实上,姚期智早就“急于回国”——十多年前,他辞去了普林斯顿大学的终身教职。在清华,他创办了计算机科学实验班、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交叉信息研究所和量子信息中心,亲自授课,指导学生论文。他的计算机科学实验班被外界称为“姚班”。十年来,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从这里走上了世界学术舞台。姚期智回归中国因其分量之重,被视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归中国的“风向标”。

海归梦,中国梦——中国最大留学人才“归国潮”启示录

领袖回来了-

国际著名结构生物学家石,单分子酶学创始人,高能物理专业学生王,人工智能中学甘,新药创制者丁烈明……他们的归来,使中国在各自领域的科研水平在世界上提高了10-15年。

丈夫和妻子都回家了-

从加拿大回来的李和和鲁红卫夫妇入选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他们的妻子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当我们回到祖国,我们现在已经参与了国家重大工程的建设,感到特别满足,这在国外是难以想象的。”鲁红卫说。

同一个团队创造了这个行业-

量子物理学家潘剑伟带领陈郁敖和卢朝扬先后回国,其中三人获得了世界量子电子学和量子光学领域的最高荣誉——菲涅尔奖。回到中国后,他们组成了中国物理学的“梦之队”。

由潘剑伟主持的世界上第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成功发射,并成功完成了三个既定的科学目标,包括率先实现世界上数千公里卫星与地球之间的双向量子纠缠和量子分布...英国杂志《自然》评论说,在量子通信领域,中国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国家发展成为一个世界强国。

海归梦,中国梦——中国最大留学人才“归国潮”启示录

“80后和90后”首次亮相——

葛军,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的中国青年科学家,2015年被麻省理工学院科技评论杂志评选为全球杰出创新人物(TR35)。

从斯坦福大学博士后研究生毕业后,葛军选择和他怀孕的妻子一起回到他的母校清华大学。"中美之间的研究状况正在迅速缩小差距."葛军说。

从第12批“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开始,1980年至1984年的年龄组成为绝对主力军,“90后”首次闯入“青年千人”名单。

东部的潮汐势不可挡。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我们迎来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出国留学和回国浪潮NPC常务委员会副主席、欧美校友会主席诸宸说。

中国留学生的加速回国已成为一个“现象层面”:1978年,仅统计到几百名归国人员;2009年,回返者人数首次超过100 000人,2012年超过270 000人,2016年超过400 000人...

人员结构已经从“复杂”扩展到多层次。就业领域从科学研究到创业和公共服务的多元化扩展可以称为全方位的“落地”。“特别是近五年来,规模扩大了,常态化了,保持了高水平,形成了‘不退潮’的局面。”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局长孙学余说。

海归梦,中国梦——中国最大留学人才“归国潮”启示录

“大磁场”的魔力——归国人才找到了创新创业的大舞台,“迎来了黄金时代”

2009年,不寻常的一年。

当时,中国航空空发动机集团的严九韶博士正在怀俄明州大学做访问学者。“只有到了那里,你才能真正意识到,对美国来说,始于华尔街的金融危机比14级飓风‘比尔’还要可怕。”

危机的寒风很快吹进了科研领域,资金没有收到。“很多研究都被中断了。该项目无法获得批准,研究生人数减少。”颜回忆说。

此时,中国正在酝酿一项吸引人才、聚集人才的计划。2008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了《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的意见》,主要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海归梦,中国梦——中国最大留学人才“归国潮”启示录

孙学余说,海归主要是被“吸”回来的。

这是一个神奇的“大磁场”。

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指导下,中央组织部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小组。各地区、各部门都成立了引进人才工作小组或办公室。

海归梦,中国梦——中国最大留学人才“归国潮”启示录

人才工程促进吸引人才和聚集人才。中央启动国家“千人计划”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大型企业和社会团体的“海外人才引进计划”全面推进。北京的“海举工程”、江苏的“双创计划”、陕西的“百人计划”、广东的“珠江人才计划”、深圳的“孔雀计划”...许多地方在国外设立了人才引进办公室,有些地方甚至在美国知识最密集的硅谷设立了人才引进联络处。

海归梦,中国梦——中国最大留学人才“归国潮”启示录

10天,转移到3个国家的5个城市,参加了24次官方活动和人才研讨会;访问了3名诺贝尔奖级和院士级战略科学家和10多个海外行业领军人才团队...这是武汉市委组织部长杨汉军去世前的“招贤”时间表。“引进高端人才可以聚集一个创新团队,甚至推动一个创新行业。”这是杨汉军生活的紧迫性...

海归梦,中国梦——中国最大留学人才“归国潮”启示录

60岁的崔萍曾是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研究所所长,但在同事眼里,她更像是一个“知心姐姐和管家”。

2013年12月11日,美国硅谷。宁波材料学院的两次招聘会特别热闹,近百名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到这里。

与七年前相比,崔平的感觉是“冰与火”。当她第一次去美国招募人才时,她带了几十公斤的小册子,穿梭于不同的地点,但是很少有人感兴趣。

崔平带领招募团队发起了全球“观察并证明马的价值”运动。就连美国的硅谷也设立了人才联络处。今天,宁波材料研究所聚集了800多名研究人员,其中包括一名院士和200多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宁波材料学院建起了高层建筑,站在了科研的前沿。

海归梦,中国梦——中国最大留学人才“归国潮”启示录

为促进归国科学家的安心,中央和地方不断完善政策。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在定居、出入境、税收、医疗、社会保险、子女入学、配偶就业、项目申请、财政补贴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

这就是中国“大磁场”的魔力,归国人才在这里找到了一个创新的大舞台

哈佛“八博士”齐聚合肥科学岛,建造世界上最先进的强磁场实验装置的故事,是近年来一个美丽的话题。

"强磁场有很强的魔力."“你比较得越多,你就越有信心。”第一位回国的“投岩”王俊峰,强磁场中心副主任,表达了这八位医生的共同愿望。国内的科研条件已经不像以前那样了。这里很难有一个“独立的实验室”。

海归梦,中国梦——中国最大留学人才“归国潮”启示录

他们看到了贵州山区“中国天眼”、安徽合肥的“人工太阳”、广东东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北京怀柔的“北京光源”等。,所有这些都已相继完成或将很快推出。

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在R&D的投资总额为1.57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52.5%,年均增长11.1%,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国家。在调查中,81%的归国留学生认为国内创业机会比国外“更好甚至更好”。

海归梦,中国梦——中国最大留学人才“归国潮”启示录

这就是中国“大磁场”的魔力。归国人才在这里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创业世界-

巨大的市场为归国人才创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升级的需要使归国人才掌握的高技术得以应用。环保、新能源、生物、金融等领域的公司。他们创建的,在中国迅速崛起和发展。

"二维码实际上已经取代了阿姨的零钱篮."世界顶尖人工智能专家、美国普渡大学计算机科学终身教授齐远没有想到的是,回国的经历让他以全新的眼光和视角看待中国的创新。

“我从未想到中国市场的魔力如此强大。”齐远告诉记者,他回国后加入的蚂蚁金融服务团队已经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普惠金融服务,公司形成了独特的“硅谷帮”现象。

中科合成油公司总经理兼首席科学家李感叹道:“如果我留在国外,我只能为外国‘大奶牛’工作一辈子。”目前,中化集团和神华集团在宁美成功投产了一个煤制油项目,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海归梦,中国梦——中国最大留学人才“归国潮”启示录

七月的黄淮平原,太阳正对着天空。持续的热浪烤焦了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专家吴立芳和她的“80后”和“90后”学生。

他们的衣服又湿又干,又干又湿,为的是赶建一个流动羊舍,进行农牧结合改良土壤的试验。“我们有三个核心实验示范区,分别在怀远县、杨过县和太和县,走一趟需要三四天的时间。我基本上每两周去一次。我在车里放了一个包,里面有运动鞋、胶鞋和草帽。”吴立芳说,现在化肥可以撒了,农业机械可以开了,有时会在农村呆上几个月。

海归梦,中国梦——中国最大留学人才“归国潮”启示录

自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以来,袁隆平带领一个团队解决“杂交水稻”问题,并帮助解决中国人吃饱的问题。现在,从新加坡回来的吴立芳,依托中国科学院合肥材料科学研究所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作为中国科学院第二粮仓科技项目的总协调人,解决了从“吃得好”到“吃得好”的“粮食安全方程”。

海归梦,中国梦——中国最大留学人才“归国潮”启示录

黄淮海平原常见的小麦赤霉病被称为“小麦癌”。从新加坡回来后,吴立芳和它对抗了三年。该团队通过跨学科研究开发了一种隐性纳米保护膜。喷洒一次就像给小麦涂一层防晒霜,可以减少50%到70%的黑星病发病率。目前,该项目已进入产业化谈判阶段,计划明年上市。

海归梦,中国梦——中国最大留学人才“归国潮”启示录

谈到回国的感觉,吴立芳说:“中国‘大磁场’的设置为科学家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因此,我们迎来了科学研究的黄金时代,我们可以为所欲为。”

1 1

来源:联合新闻网

标题:海归梦,中国梦——中国最大留学人才“归国潮”启示录

地址:http://www.longtansi.com.cn/news/28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