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75字,读完约5分钟
图为“第48-51届海外华人领袖研讨会闭幕式”在北京举行。海外侨务办公室主任邱元平出席了毕业典礼并给学生们做了演讲。中国新闻社记者张勤社
据当地媒体报道,近日,广西2017年海外华人社区中青年领导研讨班毕业典礼在南宁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马来西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人团体骨干参加了研讨会并顺利毕业。
近年来,侨办、侨联、侨办举办的研讨班和研讨会如火如荼,世界各地的海外华人团体骨干都被这些“汉语课”深深吸引,在他们的祖籍掀起了“充电”热。
研究地点的空气很热
“2013年,我第一次参加了这种‘语文课’。”菲律宾中国商业经济贸易联合会主席蔡洪宇告诉本报。从2013年到现在,他已经在中国“充电”了五次。
像蔡宏宇这样的海外华人骨干团体不在少数。美国华人企业家协会副会长辛就是其中之一。仅从今年五月到七月,他就参加了三次。
"虽然是学习,但不仅仅是课堂."欣洪钧说,除了名师班,还有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收费”的形式丰富多样。清华大学为回国创业的海外华人专业人士举办的闭门会议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时,会议的气氛不像想象中的研讨会那样‘一群人’。”欣洪钧说。一位海外华人领袖站了起来,脸颊绯红,声音洪亮,表达了他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担忧:“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大泡沫吗?”这个泡沫会破裂吗?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一连串的问题点燃了现场的气氛,许多海外华人骨干代表团就经济发展、国家政策等热点问题发表了意见和交换了看法,思想碰撞和火花频频。
对于德国华侨华人联合会主席李阿萍来说,几个月前她回到祖居“充电”时的茶道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摆茶几、泡茶、倒茶到品茶,茶道老师教给我们每一个环节的做法。”李阿平回忆道。茶室很安静,每个学生屏住呼吸,紧紧跟随茶道老师的手,熨茶杯和暖壶,放茶泡茶,分壶,上茶等等。虽然步骤繁琐,但每个人都喜欢。
除了“知道”之外,“做”也是研讨会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忻洪钧向本报讲述了他到北京乔梦园实地考察的情况。在首钢原有基地的基础上建设的乔梦园,在改造和利用传统工业园区方面有许多亮点。“在原有工业设施的基础上,这座死气沉沉的旧厂房已被改造成一座现代博物馆、一个人才工作站和2022年冬奥会的指挥中心。这种高效的利用模式让我们大吃一惊。”欣洪钧说。
经贸文化成为主旨
截至今年7月,海外侨务办公室已为海外华人领袖举办了52场研讨会,为回国创业的海外华人专业人士举办了32场研讨会。这些只是正在全面展开的各种研讨会的冰山一角。他们似乎有一种“磁力”,吸引着来自大洋和时区的海外华人团体的骨干聚集在一个小“教室”里。
这种“磁力”的来源是中国不断增强的国力。
“祖国有着巨大的机遇,发展迅速。我们必须跟上祖国的节奏和步伐。”欣说,作为华侨代表团的团长,他有责任带领华侨积极参与中国发展的伟大机遇。
在中国举办各种研讨会,是海外华人领导人了解中国实际国情和各地现状,与国内外有关部门和负责人建立工作联系的好机会。特别是在当前“建设”的热潮中,许多海外华人领袖表示,他们从关于如何将海外华人融入这一倡议的讲座中受益匪浅。
“课程很紧凑,老师都是有名的老师,他们都在谈论‘干货’!”欣洪钧笑了。
孔子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陈也表示,他一直牢记在海外华人领袖研习会上学到的文化交流理念。“文化就像‘敲门’。如果你能在当地繁荣文化活动,你就能提高海外华人的影响和声誉,促进经贸合作和项目投资。”
李阿平说,他回国后“充电”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文化交流活动是海外华人代表团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如何更有效、更准确地宣传我们的文化是一个重要问题。”
“充电”的结果已经被实践
留学回国后,“全权”华侨代表团的骨干力量迅速投入到华侨代表团建设的“升级换代”中。
“在参加研讨会的过程中,我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并成立了全球华侨华人创作联盟。”欣表示,该组织的成立是为了响应中国“创新创业、广纳人才、吸引人才”的号召,并在硅谷、华府、纽约、多伦多、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设立了联络处。
陈所在的莫斯科孔子文化促进会最近开展了许多文化交流活动。例如,举办了“梦想冬季奥运会”中国书法展,这也导致了中国拳手和俄罗斯拳手之间的“大对抗”。
“来吧!来吧!”比赛座无虚席,海外华人和俄罗斯人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在你来来往往的“招数”中,擂台上的两国选手并驾齐驱,展现各自的风采,点燃现场的气氛。陈回忆起当时的比赛,依然激情澎湃。他说:“这是近年来中俄之间最壮观、最受欢迎的文化交流之一。我们不搞‘假风格’,所有这些都是‘真枪’。”
李阿平还表示,他将灵活运用在中国“充电”中学到的知识,为文化活动做准备。“今年10月举行中秋节时,我们就计划整合茶道。德国人对茶道很感兴趣,应该可以吸引更多的当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