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06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华盛顿11月11日电:“增进了解可以减少误解”——一个普通美国人和中国人之间难忘的相遇

新华社记者卢佳飞刘晨

莫林·詹金斯,51岁,是美国马里兰州的一名中学教师。她2009年的第一次中国之行恰逢中国农历新年。沿着北京著名的商业街王府井大街,詹金斯和他的家人遇到了表演舞龙舞狮庆祝春节的民间艺术家。正是这次相遇改变了詹金斯对“中国龙”的误解。

通讯:“增进了解才能减少误解”——一名普通美国人与中国的难忘邂逅

“对于很少直接接触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美国人来说,有时我们的偏见来自美国媒体对中国的偏见。当媒体用公众害怕的西方文化中的“恶龙”来描述中国的发展时,你很难不受到影响,感到中国确实对我们构成了威胁。”詹金斯告诉记者。

通讯:“增进了解才能减少误解”——一名普通美国人与中国的难忘邂逅

“但当我真的见到‘中国龙’时,这个穿着花哨的家伙带给我的不是压迫感,而是节日的气氛。”她说。

带着一丝疑问,詹金斯通过查阅资料和询问身边的中国朋友,了解到“中国龙”不同于西方文化中咄咄逼人的“龙”。“中国龙”象征好运和好天气。

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一直被称为“文化的大熔炉”。然而,包括哈佛大学教授、中国历史研究学者鲍比德在内的许多学者都感叹,普通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和兴趣远远不够。

詹金斯告诉记者,她经常给学生们讲述遇到“中国龙”的经历,鼓励他们以开放的心态接触和了解其他国家和文化,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大国。

“既然美国不能也无意阻止中国的发展,我们应该考虑如何与中国和平相处。增进了解是第一步,我想不出任何其他办法。”詹金斯说。

与詹金斯为期10天的中国之旅不同,美国黑人青年迈克尔·福特已经在中国呆了好几年。当他在2010年决定在中国学习时,并不是因为他了解和喜欢中国文化,而是因为机会难得。

“在那之前,我对中国一无所知。可以说,在那个时候,我毫不犹豫地收拾行李,去了一个我根本不知道的遥远国度。”福特说。

七年后的今天,福特用流利的中文引用了老子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他说那一年他迈出的第一步点燃了他在中美之间搭建文化交流桥梁的热情。

几年来,在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中美两国的交流进一步加强,双边关系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今年,两国宣布建立并全面启动四个高级别对话机制:外交安全对话、全面经济对话、执法和网络安全对话、社会和人文对话。

通讯:“增进了解才能减少误解”——一名普通美国人与中国的难忘邂逅

“软实力”概念的支持者、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nye)最近在一次采访中肯定了增进中美之间理解的各种措施。他说,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之间的交流和对话越多,就越能避免对对方的负面和消极的假设。

通讯:“增进了解才能减少误解”——一名普通美国人与中国的难忘邂逅

约瑟夫·奈告诉记者,中美在一些问题上不可避免地存在分歧。认为两国应该在所有问题上达成一致是违背常识的。然而,我们也应该警惕盲目地把别人当成敌人。


来源:联合新闻网

标题:通讯:“增进了解才能减少误解”——一名普通美国人与中国的难忘邂逅

地址:http://www.longtansi.com.cn/news/26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