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535字,读完约6分钟
"德国公司的管理层和员工对中国投资者非常满意."新年伊始,《德国商报》公布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中国投资者进入德国企业后,保持了原有的劳动关系、企业文化和工资标准,甚至有所改善。根据普华永道德国分部在2017年底发布的报告,截至2017年11月中旬,中国企业在德国新收购了47家企业,在所有外国企业中排名第五。尽管德国政府、媒体和企业对中国投资有不同的要求,但中国在德国投资的许多成功案例不仅扭转了德国企业原有的亏损局面,而且以事实赢得了德国管理层和员工的信任。
权威调查-
对中国投资者非常满意
《德国商报》由德国工会联盟的子公司汉斯-博克勒基金会进行了这项调查。该基金会访问了42家有中国投资的德国企业,包括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库卡(Kuka)、橡胶、塑料和化工机械制造商克劳斯·马菲(Klaus Maffei)及其约5.5万名员工。调查显示,尽管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在日常合作中存在一些客观的沟通和理解上的困难,但德国企业的管理层和员工普遍与中国投资者相处融洽,“对中国投资者非常满意”。
沃尔夫冈·穆勒(Wolfgang Muller)曾在德国最大的工会——五金工会工作,他是中国问题专家,主持了此次调查。他还致力于在所有德国员工中与中国股东建立一个长期网络。一般来说,德国的大中型企业将成立由职工代表组成的工作委员会。与工会不同,工作委员会在公司的各种管理和业务事务中代表员工利益做出决策,公司的人事、薪酬甚至业务决策都需要与工作委员会共同解决。穆勒表示,在中国投资者收购了具有成熟的工作委员会结构的公司后,他们保持了这些结构不变,这体现了对德国公司独特的工作委员会和共同决议制度的尊重。这一方面使人们看到了“中国投资者和德国企业共同发展的决心”。
兰德万斯是一家德国照明公司,仅在半年前被中国照明公司穆林森有限公司收购,该公司最近宣布将裁员1300人,并停止一些生产和传统业务。对此,《德国商报》报道称,“不要害怕中国人”,“裁员绝不是中国投资者在德国的典型风格。”文章解释说,兰德万斯的裁员是由于传统灯泡行业因过时而萎缩。欧司朗,德国光源制造商兰德万斯的前所有者,已经解雇了灯泡部门的数千人,关闭了14家工厂。事实上,“在收购中国企业之后,兰德万斯的销售范围正在扩大,就业机会正在创造。”
德国公司-
我们终于遇到了一个好雇主
根据普华永道德国公司发布的报告,截至2017年11月中旬,中国企业在德国收购了47家企业,在所有外国企业中排名第五。中国的大部分投资集中在机械工程、汽车制造和环境技术领域。毕马威2017年发布的另一份报告显示,目前德国有2000多家中资企业。德国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热门国家,仅次于美国、澳大利亚和韩国,位居第四。
根据汉斯-博克勒基金会的调查,德国企业的管理层和员工都清楚地感觉到,中国投资者把自己视为企业的利益之一,信任并与德方合作,并制定长期发展计划。中国资本收购的许多成功M&A案例反映了这一点。在被中国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风科技)收购70%的股份后,德国海湾彩能有限公司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从一个没有生产能力的科研团队一跃成为全球风力发电技术的领导者,金风科技逐步壮大,成为全球最大的风力发电机制造商。“这不仅是一种收购关系,也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在海湾颜色董事长尤尔根·亨克看来,这是双方共同成就的关键——收购只是最初的手段,目的是建立更密切、更信任的合作关系。
在调查中,大多数德国公司表示,与“老业主”相比,中国投资者“投入了大量资源帮助企业适应未来发展”。克劳斯玛菲集团总裁弗兰克·斯蒂勒(Frank Stiehler)将“老俱乐部”与“新俱乐部”进行了比较,称“老俱乐部”在投资方面过于谨慎,这使得该集团在过去几年中无法发挥其增长潜力。被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收购后,获得的投资大幅增加,销售额甚至员工人数都在不断上升。“我们终于遇到了一个不错的俱乐部”。
在巨额投资的背后,往往是中国投资者破釜沉舟的勇气和同甘共苦的决心。2005年,德国缝纫机制造商杜克普爱华(Dukepu Aihua)在面临生存危机时被上海申贝(集团)有限公司收购,但2008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创。上工神北顶住压力,坚持每年向杜克普爱华投入5600万欧元的研发费用,及时重组其结构,使其重点研发汽车座椅及内饰生产所需的中厚材料缝纫机,最终扭转了局面。十多年后,杜克普爱华重新获得了“德国缝纫机巨头”的称号,上海申贝也获得了世界缝纫机行业的第二名。回顾上工申贝过去的“最后一站”,上工(欧洲)控股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迪特里希·埃格霍夫(Dietrich Eghoff)仍心存感激:“上工申贝证明他不是在寻求短期利益。金融投资者,但希望长期发展的战略投资者,赢得了德国员工的信任和尊重。”
当地学者-
寻找伴侣同样重要
尽管中国投资者赢得了德国管理层和员工的高度赞扬,但一些德国媒体仍不时提出质疑。近年来,德国政府对高科技企业的并购越来越敏感,呈现出启动审查程序越来越频繁的趋势。
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处公使衔参赞王卫东说,德国政府、媒体和企业对中国投资的利益有不同的要求,他们的心态也是复杂而矛盾的。德国商界普遍欢迎中国投资。然而,一些德国官员无视经济界的意愿,对中国在德国的投资表现出矛盾的心态。他们希望享受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对中国的并购投资非常警惕,尽力避免所谓的“核心技术损失”,确保德国的竞争优势。
“中国在德国的投资仍处于起步阶段,其总额在德国的外国投资中只占很小的比例。根据德国联邦银行的统计,这还不到1%,与两国的经济总量和双边贸易额极不相称。远远小于德国在中国的投资规模。”王卫东建议,实力雄厚的中国企业应该积极稳妥地在德国“扎根”。
"对中国投资者的怀疑是毫无根据和不恰当的."贝塔斯曼基金会亚洲专家赫尔穆特·豪-舍尔特表示,中国投资者给德国企业和员工带来了光明的未来。
“对德国人来说,找到一个市场很重要,但找到一个合作伙伴也同样重要。”博世集团高级副总裁海纳·朗的话可能代表了许多德国商界人士的观点。人们期待中德务实合作成为世界最重要经济体互利共赢的典范,给两国人民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利益。(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