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10字,读完约2分钟
梅州华侨博物馆建成于1997年,其建设得到了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的大力支持。
在海外华人的故乡梅州,到处都有海外华人留下的足迹:梅江大桥,虽然有点拥挤,但很美;于乐中学,依然充满青春气息;结合了传统风格和西方元素的莲舫大厦...20世纪,梅州有句谚语说,这里最美丽的建筑是学校和医院。这些公益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客家华侨的帮助。
据史料记载,汕头于1860年开埠,潮汕近代工业首先发展起来。广东东北部的梅县、兴宁等地靠近潮汕,迎来了发展机遇。梅州华侨逐渐开始回国创业,参与经济发展。
华侨在家乡投资兴办产业,直接促进了家乡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不忘捐钱兴办公益事业,建设基础设施和医院。
例如,20世纪30年代,梅州华侨掀起了修桥浪潮,先后在梅城、屏村、松口修建了三座桥梁。后来东山桥、嘉应桥和德龙桥大多是由华侨和港澳台同胞捐资或集资修建的。
不仅桥梁和道路得到修复,以方便人们在家乡的旅行,而且海外华人也捐钱建立医院和捐赠先进的医疗设备。据了解,唐璜医院、宽湾医院、梅县松口人民医院等医院都有华侨捐赠的记录。
培养和阅读家庭的客家人非常重视文化和教育。虽然华侨在国外生活了很长时间,但他们没有忘记这一优良传统。在捐钱改善家乡面貌的同时,他们也在教育上投入巨资。历史悠久的著名学校,如东山中学、梅州中学、大埔县湖山中学、嘉应大学等,在创办之初或发展过程中都接受过华侨的捐赠。他们捐赠的教学楼仍然可以在这些学校的校园里看到。
教育的发展也有力地推动了梅州社会的进步,华侨带来的变化不仅是“看得见”的变化,也是深层次的思想变化。华侨的进出,使梅州人更早地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感受到了发达国家的思想、法律观念和文化。(根据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