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03字,读完约5分钟
新华社伦敦12月7日电(世界人物)中国驻英国第一任市长陈德良:他想在伦敦为一战中的中国工人建立一座纪念碑
新华社记者张金晶
英国下议院议员斯蒂芬·蒂姆斯(Stephen Tiems)7日在英国议会提出一项动议,呼吁下议院全体议员签署并支持为一战中的中国工人竖立一座纪念碑。竖立纪念碑的计划也得到了英国负责信仰和社区事务的内阁大臣伯恩勋爵(Lord Bourne)的支持。
同一天,竖立纪念碑运动的发起人之一陈德良在伦敦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宣布纪念碑将于明年9月6日在伦敦东部纽汉区的皇家阿尔伯特码头竣工。
他在英国担任了12年的地方议员,并于2009年成为英国首位中国市长。他现在是红桥区女王代表的副官...陈德良出生于中国澳门,是近年来英国政界最活跃、最具吸引力的中国代表之一。
他在政治上热情而成功,所以他知道中国在国外政治发展的困难和潜力。通过自己的努力,他为英国和中国的中国人赢得了更多的权利和利益,鼓励海外华人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从而改变了中国人在西方社会的传统印象。
哭是没有用的。要求做实际工作
2014年,陈德良参与发起了“让我们记住”项目,旨在为100年前被英国招募加入欧洲战场、此后被英国遗忘的中国劳工建造一座纪念碑。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和法国先后招募了约14万名中国劳工,其中约10万人属于英国“中国劳工队”。这些中国劳工主要来自山东省,其中一些来自辽宁、吉林、江苏、湖北、湖南、安徽和甘肃。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修建道路、战壕、修理铁路和坦克,甚至在战场上拆除未爆炸的炸弹,但西方社会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认可。
“第一次听到中国劳工的遭遇,我都想哭。但我知道哭是没有用的,所以做一些实际的。”他这样回忆起自己的心情。他问英国政府为什么不立碑纪念这些中国工人,回答是他们不是士兵。
“我们希望英国人记住,早在100年前,中国人就为英国、欧洲和世界的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陈德良说。
他亲自参与了纪念碑的设计、地址的选择和筹款,争取在明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一百周年之前完成这座位于东伦敦的宏伟纪念碑。
也正是凭借这种努力工作的精神,陈德良闯入了英国政坛。“我是一头牛,所以我必须努力工作。”他笑了。
深入培养英国政治,享受中英之间的桥梁
陈德良,广东人,1949年生于澳门,1977年赴英国留学。陈德良年轻时对政治感兴趣。他在香港学习新闻专业,毕业后在香港工作期间为报纸撰写政治新闻。在英国学习后,他进一步确立了从政的理想。
1980年加入保守党,1986年首次当选为伦敦虹桥区地方议员,2009年当选为虹桥区市长。
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英国,大部分中国人仍在经营餐馆,很少有中国人对政治感兴趣,所以他们面临的挑战是可以想象的。“首先,语言必须通,英语必须好,而且你必须能够理解英国人的话里是否有什么东西;此外,思考和做事必须符合英国社会的规则。”陈德良说。最大的障碍是英国社会仍然对中国人有偏见。
他很清楚,中国人只有比其他人更努力地工作,更积极地参与和融入英国社会,才能改变这种偏见。
为了竞选地方议员,他在虹桥区挨家挨户推销自己,赢得选票。从1986年到2014年,他三次赢得选举,并担任了12年的地方议员。
甚至在1990年第一届任期结束至2006年再次当选的“空时期”,他作为顾问加入了几个管理委员会,就政府计划的新法规提出意见,代表中国人的权益发言,并向英国政府解释华人社区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例如,他在有关中国人切身利益的规定出台之前就参与了磋商,比如离开英国时要带多少现金,进入英国时要带什么食物。
收获的背后是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最繁忙的一年,陈德良参加了600多项活动。他的妻子曾经抱怨说,她就像一个单身母亲,独自生活,有两个孩子。
“对于一个生活在英国的中国人来说,与各行各业打交道,获得他们的尊重,成为市长,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陈德良获得的荣誉是用他一步一步的奉献来交换的。”英国化学协会主席李莉评论道。
2014年,60多岁的陈德良离开政坛,被任命为红桥区英国女王的副官。这个身份相当于英国皇室在虹桥区的代理人。如果皇室成员参观虹桥区,他们首先接待的是女王的副手,然后是市长。更重要的是,这个职位意味着他可以继续为当地人民服务。陈德良认为这是英国主流社会对中国人的认可。
“它能起到桥梁的作用,这是我迄今为止最大的成就。”他这样总结了他在英国的政治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