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43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社巴黎12月12日电.时事通讯:我用毛笔为你擦眼泪——法国画家“慰安妇”系列作品揭露日本暴行
新华社记者韩伟
李记巷,泪流满面..."我看到了墙,感觉到它在哭。"
12月12日,法国画家克里斯蒂安·帕奇(Christian Pach)在南京李记巷旧址展厅展出了一系列“慰安妇”油画,包括《南京的痛苦咆哮》。13日,作为南京市荣誉市民,他还将参加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全国公祭日的纪念活动。
在离开之前,在法国东部城市米尔乌斯的家中,帕奇面对着他的画作《南京的痛苦咆哮》,并告诉记者他的初衷。
“当我听到和看到‘慰安妇’的故事时,那些女人的眼泪似乎还在流。”在采访中,帕奇描述了“慰安妇”主题画的创作,这让他难以掩饰自己的悲伤。他希望通过这些作品揭露侵华战争期间日本军队犯下的反人类罪。
帕奇出生于1961年,是国际知名的油画艺术家,法国功勋与奉献联盟委员会成员,并被法国科学院授予法国骑士院士荣誉。他26岁开始绘画,他的作品已经在许多国家展出。2015年,他被授予南京市荣誉市民称号。
今年9月,在他第20次访华期间,帕奇来到南京,参观了南京秦淮区李记巷舒适站旧址的展厅,在那里他工作和生活了整整一个月。
“墙上的眼泪”是展厅的一部分,以“眼泪”为主线。墙上那13个巨大的“眼泪”是凝重而悲伤的,而“眼泪”右侧的墙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慰安妇”的黑白头像照片。每个人的眼里都含着悲伤和愤怒的泪水...
“那段历史让我的情绪被悲伤所感染。我必须拿起画笔,呈现80年前妇女在战争中遭受的耻辱。”帕奇告诉记者。
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帕奇沉浸在展厅的悲凉气氛中,创作了《地域的眼睛》、《女人说不》、《体检》等多部作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日本“慰安妇”制度的暴行。
回到法国后,帕奇继续创作“慰安妇”主题。在他家的演播室里,记者看到“南京的痛苦咆哮”挂在最显眼的位置。这幅画长1.8米,宽1.44米。从左到右,它描绘了几个日本欺凌妇女和强占“慰安妇”的场景。背景是一个安慰站,许多妇女被关在里面,在痛苦和绝望中挣扎。
“我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在展厅里创作,并尽可能地想象那些女人发生了什么。他们的家园被摧毁,他们成了日本人的性奴隶,更不用说他们在战后忍受了什么样的心理创伤,并在恐惧中度过了余生。帕奇说,他希望观众能被作品中的暴行感动,从而了解历史,记住战争带来的痛苦。
谈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帕奇说,2015年,当他在中国写生的时候,他参观了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馆,他第一次知道了这段可怕的历史,他的心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一天后,帕奇在电视上看到了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的消息。一阵愤怒使他立即决定拿起画笔,把自己内心的感受丢到画布上,以艺术家的方式引起人们的注意,让更多的人从历史中学习。
“我当时在中国,在一个美丽的国家看到了它,但日本侵略者以无比残酷的方式摧毁了中国家庭。我不能放弃那一幕。”帕奇向记者回忆了他创作2015年南京大屠杀特别油画《暴行》的场景。这幅油画持续了六个月,帕奇承认这是他创作生涯中最痛苦的六个月,但这也孕育了他最伟大的作品。
帕奇大谈中国。他说他只有在真正去过中国之后,才能对这个国家有一个客观的了解。中国繁荣的城市发展和悠闲宁静的乡村生活让他向往。他希望有机会创作一组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纪实油画,向人们展示真正的中国风格,这将是他长期的工作目标。
80年后的今天,战争仍然远离世界。帕奇说,他希望用他的画记录一段历史,唤起人们对战争的关注,坚持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