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576字,读完约6分钟
新华社北京12月26日专电:2017年,美丽的中国向世界交出了美丽的“成绩单”
新华社记者冯钰茜
在第十三届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方大会上,中国被授予“未来政策奖”;在第29届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方大会上,中国环境保护部被授予“臭氧层保护政策和实施领导奖”;在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获得了“地球卫士奖”,这是联合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最高荣誉...
2017年连续获得世界级“绿色大奖”,代表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赞赏。中国不仅致力于解决自身的环境问题,还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参与者、贡献者和领导者的重要作用。
在实施绿色发展方面取得了成就
2017年是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坚持造林的第55个年头。塞罕坝曾经是一片“黄沙遮天,鸟无栖树”的沙漠,但经过半个多世纪建设者的坚持,它变成了一个“天然氧吧”,拥有广阔的森林,减排固碳,堪称世界奇迹。
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威胁着整个世界,发展中国家首当其冲。《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副执行秘书帕拉德普·蒙加说,如果考虑到人口压力和生态系统的需求,情况会更加严重。
在中国,政府多年来一直非常重视荒漠化控制。据统计,中国沙漠化土地面积已从上世纪末年均扩张1万多平方公里,发展到目前年均减少2400多平方公里,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可复制、可扩展和可持续的防砂模式也为世界的“中国计划”做出了贡献。其中,中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真菌技术已传播到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
8月,国际非营利组织世界未来理事会(World Future Council)宣布在2017年颁发“未来政策奖”,以表彰世界上防治荒漠化和土地退化的最佳政策。中国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荒漠化法》奖。
世界未来委员会(World Future Committee)理事会副主席亚历山德拉万德尔(Alexandra Wandel)表示,中国获奖发出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表明一个易受荒漠化和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能够找到一种明智而有效的方式来应对全球挑战。
2017年是《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结30周年。中国环境保护部部长李表示,在《议定书》框架下,中国已消除了27万多吨消耗臭氧层物质,为有效执行《公约》做出了贡献。
此外,中国的许多绿色发展成就位居世界第一,形成了一个美丽的“绿色抄本”: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国,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居世界首位...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索尔海姆表示,中国正处于一个转折点,致力于建设一个更加绿色的家园。
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
2017年,拉丁美洲国家遭受暴雨袭击,夏季热浪席卷北半球。飓风哈维和埃尔马“双击”了美国...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发生了极端天气灾害,灾害图片似乎还在眼前,提醒人们在应对气候变化时要拭目以待。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帕特里夏·埃斯皮诺萨在11月的波恩气候变化会议上指出,全世界数百万人正在遭受极端天气带来的严重后果,“全球气候行动的紧迫性是前所未有的。”
作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中国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理念、承诺和行动,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赏。
过去10年,中国经济增长减少了41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实现了双赢;2015年,中国承诺在2030年左右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并努力尽快实现这一目标;2017年12月,中国国家碳排放交易系统正式启动...
美国自然保护协会的政策顾问迪伦·默里说,中国正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实现碳排放峰值的目标。“无论是限制温室气体排放,还是减少道路上的燃油车辆数量,这些都是中国政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的巨大努力。”。
国际碳行动伙伴关系秘书长康斯坦茨·豪格说:“我们正在与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合作。他们都在以中国为基准,看如何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在11月波恩气候会议的谈判中,中国代表团积极贡献了中国的智慧,提出了中国的计划,在处理分歧时提出了“弥合计划”,寻求最大的共同点,有效地推动了谈判进程。
世界各地都有环境治理行动
中国不仅自己走上了绿色发展的道路,还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使其生态技术和发展理念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惠及世界,尤其是面临生态困境的发展中国家。
5月底,在东非的肯尼亚,由中国公司建造的蒙巴萨至内罗毕标准轨距铁路正式通车。这条铁路不仅速度快,而且有14条动物通道,其中6条是净高度超过6.5米的大通道,这样非洲草原上的大象、长颈鹿和其他大型动物就可以“不往下看就能通过”。
世界自然基金会总干事凯尔·兰博蒂对此表示赞赏:中国企业已经证明,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保护环境。
9月,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与非洲“绿色长城”的组织者签署了一项协议。未来五年,中国研究人员将参与非洲“绿色长城”的建设。这条森林带横跨非洲撒哈拉地区,宽5公里,长7000公里,将成为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利器。
“绿色长城”联络处高级项目专家德洛·阿曼杜(Delo Amandu)表示,中国在荒漠化防治领域的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中国研究人员正努力追求实际成果和实际奉献,这在非洲国家非常受欢迎。
此外,中国还通过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为一些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
埃斯皮诺萨说,中国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成功经验对发展中国家有很大启示。相信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许多对外合作和投资项目的启动,中国的绿色理念和实践经验将推动更多国家和地区的绿色融资和可持续发展。
索尔海姆表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寄予厚望,希望中国通过建设“一带一路”将这一理念带到海外。“对我来说,美丽的中国不仅意味着中国正在保护自己的环境,而且意味着中国作为一个强大的推动者,正在与全世界一道努力开展这项事业。”
2017年年终盘点:新华社海外分社社长眼中的中国和世界
随着2017年的临近,新华社海外七家分社的负责人撰写了一系列文章,见证和记录了中国在未来一年走向世界舞台中心之际,中国的发展、中国的理念和中国的节目在世界各地的魅力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