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22字,读完约2分钟
2017年12月28日,《卫报》发表了作者海伦·罗克斯伯格的一篇文章,题为《中国海绵城市让街道绿色抗洪》。
根据这篇文章,在上海的港口地区,人行道上有一排排的树,街道花园和公共广场上满是植物。站在起重机和建筑工地之间的平面图显示,新建筑被公园、溪流和水景所包围。
作为上海“海绵城市”的试点地区,它正在尝试一种生态方案,以取代这个长期面临海平面上升风险的沿海城市的传统防洪排水系统。
文章称,中国水泥林的迅速崛起导致了难以穿越的坚硬路面,经常阻碍水流的自然趋势。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海绵城市”的概念侧重于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如湿地、屋顶植物和雨水花园。
加的斯中国的水资源管理负责人哈·梅文说:“在自然环境中,大部分雨水会渗入地下或者作为地表水被收集起来,但是大规模硬路面的出现破坏了这一过程。”现在,城市中只有大约20%的雨水渗入地下,从而打破了自然水循环,造成积水和地表水污染。”
在港口,宽阔的街道上建有透水的人行道,可以让水流入土壤。中央隔离带被用作雨水公园,用土壤填充并种植植物。巨大的人工湖滴水湖有助于控制水流,建筑物还配有绿色屋顶和水箱。
文章称,2015年,国家提出建设“海绵城市”的倡议,16个城市成为试点城市,之后试点范围将扩大到30个城市。
据报道,到2020年,政府希望每个试点城市20%的建成区将具有海绵城市的功能,这意味着至少70%的雨水可以储存,再利用或被地面吸收。到2030年,每个城市的80%将满足这一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