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61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社悉尼7月5日电。时事通讯:寻找澳大利亚第一个中国人的记忆
新华社记者郝亚林
贝莱德距离墨尔本市中心20多公里,是一个典型的澳大利亚小镇,80多岁的巴里·史英就住在这里。
从他的脸上很难看出中国血统的痕迹,但事实上,他的曾祖父麦世英是有史以来最早来到澳大利亚的中国移民之一。
根据现有资料,麦世英于1796年出生于广东。1818年,年仅20出头的麦世英作为“自由移民”乘坐“劳雷尔”号轮船抵达悉尼杰克逊港。没有人知道他为什么独自穿越海洋,但可以肯定的是,麦世英很快就熟悉了这个陌生的国家,并在来到澳大利亚后扎下了根。
从杰克逊港,你可以沿着帕拉玛塔河逆流而上,在短时间内到达悉尼以西20多公里的帕拉马塔。在这里,麦世英度过了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他在农场当木匠,由于工作出色,赢得了雇主的认可。他的一位雇主约翰·布莱克兰(John Blaxland)也给他写了一封推荐信,称麦世英“诚实、受人尊敬”。由于雇主和朋友的帮助,麦世英得以在帕拉马塔买卖土地,并在那里经营一家小旅馆。后来,他不仅拥有自己的房子,还雇了两个仆人。
1823年,麦士英与爱尔兰移民萨拉·汤普森结婚。20世纪30年代初,麦世英回到中国,在那里呆了大约五年,然后又回到了澳大利亚。这时,汤普森已经去世了。这桩婚姻给麦士英留下了四个儿子,第二个儿子乔治·休吉·史英的孙子是巴里·史英。
由于父亲英年早逝,巴里·史英对他的祖先知之甚少。甚至他的曾祖父是麦世英这一事实也是由他的一个远房亲戚温诺姆·道尔告诉他的。
巴里·施英说:“那时,我总觉得我们和中国有某种联系,但没人知道那是什么。”“Winsome做了大量的研究,最终找到了我们现在知道的信息。”
温索·道尔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麦士英和他的家庭。然而,由于历史的久远和当年条件的限制,许多资料都丢失了,现在他甚至找不到麦世英的照片。从博物馆到图书馆,从报纸和书籍到政府档案,温索·道尔只能一点一点地挖掘和整理收集到的每一个数据。
当时报纸上刊登的“劳雷尔”号船的信息、帕拉马塔早年的地图、麦士英领取工资的记录以及其他家庭成员的旧照片...在过去的30年里,温索·道尔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不仅麦世英,其他一些家庭成员的生活轨迹也逐渐清晰。她甚至在家里放了一个五斗橱来存放数据和研究成果。
“我不是历史学家或作家,但我想知道我的祖先...我希望我的研究能帮助那些想继续研究麦士英和那段历史的人。”温索·道尔说。
来到澳大利亚后,麦世英入乡随俗,改名为约翰,但他的中文名麦世英仍然是他的新姓。
"我认为他仍然想和他的过去保持联系。"巴里·史英说。
如今,在帕拉马塔街头很难找到麦世英的足迹,他的后代已经完全融入了澳大利亚社会。然而,就像他们所继承的独特姓氏一样,中国人的血统仍然是密不可分的。
巴里·史英从未去过中国,在他年老的时候很难再去一次。偶尔,他会参观墨尔本市中心唐人街的澳中历史博物馆。在他的四个孙子中,23岁的尼古拉斯不仅去过中国,而且对中国很感兴趣。
“有时候,我会请尼古拉斯帮我翻译发给我的中文邮件。不幸的是,我没有学过中文,这对我来说太难了。”“我和华人社区接触不多,但我和我的家人为我们的祖先感到骄傲。”
今年是中国移民抵达澳大利亚200周年。如今,澳大利亚有中国血统的人口已经超过120万,占总人口的5%以上。中国人走遍了澳大利亚,他们对澳大利亚的贡献得到了其他民族的认可和尊重。
麦世英的故事已经过去了200年,但更多中国人在澳大利亚奋斗的故事一直延续到今天,书写着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