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84字,读完约3分钟
4月15日,《华尔街日报》发表了一篇由美国前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署名的文章,题为“让中国市场发挥魔力”。文章指出,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并不是一场灾难,印钞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让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减少对国有垄断部门的支持,为私营部门提供更多的市场准入机会。文章编写如下:
首先,国际社会普遍对中国经济放缓反应过度。上个月,中国总理李克强将2015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定为7%,这是中国25年来最低的增长目标。李克强还告诉世界,经济放缓将成为未来的“新常态”。对此,许多中国经济专家反应过度。一方面,中国领导人肯定不会容忍经济放缓。他们预测,北京将使用旧方法,推出数十亿刺激计划。另一方面,中国经济正在跌落悬崖。这些怀疑论者的理由是,如果我们用以前的标准来衡量今天的中国经济,7%的速度慢得让人无法忍受。
第二,中国“大船”的掉头不是小事。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不值得担忧,我们必须适应这一新形势。从长远来看,李克强将7%视为“新常态”下的增长率,这甚至过于乐观。如果中国政府真的言行一致,面对增长放缓的“新常态”,努力深化改革,调整结构,积极创造新的增长机会,比如允许民营企业进入银行、电信等领域,与国有垄断企业竞争。那么,中国确实有可能实现比其他主要经济体更稳定的增长。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历史性的变革。让一个总规模达10万亿美元的庞大经济体摆脱债务、产能过剩和结构性低效的纠缠,是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中国“大船”的掉头不是小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第三,中国模式已经到了无法改变的地步。中国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延续了近40年的中国发展模式已经基本完成了历史使命。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暴露出结构性缺陷,导致经济周期性严重下滑。在这场灾难中,中国也不能幸免。中国的发展模式过于依赖政府投资、外贸出口和产业政策,偏爱臃肿自负的国有部门,并鼓励它们以补贴价格消耗大量土地、能源、信贷和其他资源。中国已经成为一个“能源密集型”的经济体,而不是一个“节能”的经济体。这种有害的结合不仅不利于经济发展,也不利于环境保护。改革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当两位数的增长已经成为过去时,改革的需要更有可能是永恒的。长期可持续的高质量增长是习近平的目标。北京正试图创造一种新模式,一种基于消费、竞争和私营部门公平参与的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
4.打破垄断、鼓励竞争是发挥市场作用的关键。在我的新书《与中国相处》中,我从个人经历的角度描述了过去20年中国经济发生的变化。在那段时间里,中国投资者和商人习惯了惊人的增长率。但现在情况不同了,比如市场竞争政策,中国领导人承诺放松私营部门。2013年11月,李克强会见我时表示,“我们必须消除这些不合理的约束和限制,让市场释放其创造力。”为了解放中国的私营部门,有必要允许它们进入国有垄断领域进行真正的竞争。这也意味着必须暂停国有垄断部门享有的能源、土地和其他资源的优先权。同时,有必要放开利率。这也是我的老伙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承诺的目标。北京已经取消了贷款利率波动的下限。最近几周,周小川承诺放开存款利率。这是深化改革的重要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