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80字,读完约3分钟
11月5日,《华尔街日报》欧洲版发表了一篇评论员文章,就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篮子货币并实现可兑换的问题发出了明确的支持信号。文章认为,资本管制是中国和西方之间长期发酵的经贸摩擦的根源。尽快实现人民币资本可兑换,有利于从根本上缓解中西方关系中的结构性矛盾,促进中国金融体系与世界的融合,为西方金融企业创造大量商机。人民币国际化短期内不会对美元的主导地位构成威胁。西方,尤其是美国,应该对此表示欢迎,而不是害怕。文章编写如下:
1.人民币国际化正处于关键时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将于本月正式将人民币纳入一篮子货币,即特别提款权。这不会立即影响人民币在全球的使用。然而,imf可以证明人民币确实符合该组织的标准,包括“可自由使用”的标准,这相当于向人民币发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许可证。自2009年以来,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许可下,中国政府一直在不懈努力使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有人会说,人民币的广泛使用将对美元构成挑战。这说得通。今年8月,人民币超过日元,成为世界第四大贸易结算货币。然而,这仅占全球贸易的2.79%,而同期以美元结算的贸易比例高达44%。超过60%的全球资产是以美元定价的。争取好名声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承诺,美国应该欢迎。
第二,人民币国际化给西方带来很多好处。关键是让人民币可以自由兑换。目前,中国与西方的许多经济摩擦都源于中国的资本管制程度。资本管制使中国更容易实现汇率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但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招致了西方保护主义者的批评。他们认为人为操纵汇率是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摩擦往往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有必要选择人民币可兑换的合适时机。如果中国在20年前突然宣布人民币可以自由兑换,允许汇率浮动,许多中国人会将他们的储蓄转移到国外,导致人民币价值的巨大损失。人民币可兑换对中国的贸易伙伴有利,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金融服务,二是货物贸易。尽管中国30多年来一直鼓励外国直接投资,但中国的金融体系仍然相当封闭。如果中国开放资本账户,中国金融机构必须保持足够的实力,以抵御全球资本流动的压力。中国金融机构也应该尝试进入海外市场,将国内储蓄引向海外。中国自身的发展需求将推动北京进一步向外资银行和外国机构投资者开放市场。随着人民币的广泛使用,外资银行和私人机构将增加其持有的人民币资产。大量资本从资本账户流入中国,但也从经常账户流出以支付进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将逐渐减少中国的外汇储备,摩擦的风险也将降低。西方企业将有更多的机会向中国销售商品。这也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再平衡,更加依赖消费,减少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