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39字,读完约5分钟

4月中旬,普拉西斯13号卫星的发射上升了0+,引起了外界的极大关注。它突破了中国高轨卫星领域的电力推进、Ka波段多波束宽带通信、激光通信等诸多关键技术,成为国内通信卫星的“新标杆”。

第13颗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通信卫星创新团队”研制并投入运行。目前,平均年龄只有33岁。

自2000年以来,该团队以东方红4号和5号卫星平台的创始人周智为核心,成为中国通信卫星设计、开发和应用的中坚力量,并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技术突破。

他们连续21星成功,7星出口四大洲,使“东方红”品牌在国际通信卫星领域名列前茅。

从“一起跑”到“一起跑”,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通信卫星的实践之旅。1997年东方红三号卫星的发射启动了中国通信卫星产业的发展。然而,受卫星平台能力的限制,广播电视领域不得不长期依赖进口卫星。

为了使我国通信卫星产业尽快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周志成自2000年以来,带领第五研究院通信卫星团队承担了解决东方红四号通信卫星公共平台关键问题的重要任务。

他们花了六年时间攻克了一些关键技术,如大型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以及高电压、高功率和复杂的电源,使该平台能够实现里程碑式的目标,如10,000瓦的卫星功率、15年的寿命和超过5吨的卫星质量。其核心能力比东三平台高出近20倍。

自2007年5月以来,基于该平台的19颗通信卫星成功发射,彻底扭转了国内相关领域被他人控制的被动局面。

随后,该团队相继推出了新升级的东四E平台、小巧灵活的东四S平台和基于全电力推进技术的东四SP平台,形成了一系列应用范围广、技术性能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信卫星平台产品。

为了在国际前沿占据一席之地,该团队于2010年开始开发更先进的东方红五号大型卫星公共平台。

在接下来的六年里,他们完全掌握了桁架式主轴承结构、二维二次展开半刚性太阳翼和大功率控制器等国际顶尖技术,在18个月内完成了东五号实验卫星的研制。

从“跟随”到“一起跑”,团队始终牢牢控制着发展通信卫星业务的主动权。

敢为人先,抢占技术制高点

空卫星间电力推进技术是通信卫星领域的一个世界性问题,为此,美国为四颗在轨卫星的失败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国内专家也就是否采用电力推进技术展开了辩论。

但是,周志成认为,电力推进技术可以大大减少运载的燃料量,提高航天器的运载能力,这是提高通信卫星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年轻骨干王敏的领导下,研究团队形成了142个设计验证项目。电力推进产品经历了12,000小时的寿命评估测试,并已应用于实际卫星13。

多年来,该团队一直倡导“创新赢得战斗,敢为人先”的理念。全面推进关键通信卫星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综合电子系统是卫星实现自主管理和控制的智能系统。在年轻骨干陈晓的带领下,该团队对卫星原有的测控子系统进行了整合和优化,不仅减轻了50%的重量,而且大大提高了卫星的自控和管理能力。该系统已应用于老挝一号卫星。

无源互调问题将导致转发器信道阻塞和卫星无法正常通信。低动力传动系接口控制技术在国外一直是一项高度保密的尖端技术。中国第一颗移动通信卫星天通一号研制成功后,总工程师陈铭章带领年轻的科技骨干孙志国、李银桥探索积累了大量的无源互调数据,为后续卫星项目建立了无源互调技术体系和卫星测试规范,打破了数十年的国外技术封锁。

创建太空中国的“名片”

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国际发明金奖和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

协调国内外市场,打造高端设备的“名片”。

多年来,该团队开发和发射的通信卫星系列已经成为中国高端设备的“名片”。

“中国之星”和“亚太”系列通信卫星建立了覆盖中国各地的广播电视网络。他们不仅完成了电视转播重大全国性会议和活动的任务,而且在远程医疗、远程教育、“村对村”项目和应急通信支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天空链接”中继卫星系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拥有全球覆盖中继卫星系统的国家。该系统为神舟七号以来的载人航天任务提供了数据中继,为习近平总书记与航天员之间的“太空教学”和“天地对话”等活动提供了保障。

中国第一颗移动通信卫星天通一号已经实现了对海洋、沙漠和山区等各种地形的无缝覆盖。它可以在野外勘探、边境巡逻、地震救援、南极科学研究、南海权益保护等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该小组还向尼日利亚、委内瑞拉、巴基斯坦和其他国家交付了七颗商业通信卫星。目前,他们的产品覆盖了世界60%的土地和80%的人口,帮助数十亿人享受空间技术带来的现代文明。

来源:联合新闻网

标题:创建太空中国的“名片”

地址:http://www.longtansi.com.cn/news/1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