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70字,读完约2分钟
新华社杭州6月6日电扫描二维码制作自己的“高考准考证”。随着入学考试的临近,一个可以通过输入个人信息自动生成“入学考试准考证”的小应用程序在社交网络上爆发了。一些专家提醒,在个性测试、星座测试和结婚证生成等互动游戏背后,可能存在个人安全信息泄露的风险,可能被犯罪分子用来攻击个人手机银行。
"这是对高考的纪念."大多数网民持类似的态度,扫描二维码打开链接,上传正面照片,同时也填写个人信息,如姓名和入学年份。最后,形成了模拟的“高考准考证”,其中还包括考试科目的时间等。
记者发现,如果用户没有上传正面照片,系统会要求再次上传照片,因为无法识别。如果用户没有填写姓名,就不能制作入场券。在应用程序界面的底部有一行,说明组织者不收集和存储个人信息。
事实上,这是一个互联网系统,通过人脸肖像识别技术,根据面部轮廓和特征、性别和其他因素来处理人脸。专家认为,这涉及到个人信息披露的隐患。
浙江省公安厅网络警察总队负责人表示,后台将会有用户的真名和真实头像,这非常危险。目前,人脸图像识别广泛应用于银行支付系统中。一旦这个“人脸密码”被盗,很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给用户造成损失。
记者注意到许多品牌的企业都开展了类似的交流活动。例如,情人节的“结婚证生成器”和六一儿童节的“我的小学生身份证照片”都是通过在网上填写个人信息并上传真实头像生成的。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认为,利用互联网来捕捉人们的好奇心,利用社交网络来获取个人信息,这种类型的测试经常带有病毒传播。“通过看似有趣的互动活动,用户的真实信息将被收集。真实信息将与手机的IP和序列号绑定,然后通过有针对性的策划进行欺诈。”
业内人士表示,尽管微信的朋友圈早就禁止传播此类测试内容,但此类活动仍很普遍。一些商家通过营销手段窃取用户信息,恶意营销,追求不正当的经济目的,损害网民的切身利益。
浙江腾智律师事务所律师马策认为,目前很多互联网公司使用互动游戏人格分析等方法来提取用户的个人信息,但并没有提示用户个人信息已经被收集以及未来数据的使用规则。如果所收集的信息能够形成用户数据的肖像并指向可识别的对象,则这可能构成非法信息收集。
专家警告说,现在在社交网络上获取个人信息的现象非常猖獗。要从个人信息安全和个人财产安全的角度出发,不要随意填写个人信息,以免潜在风险。(魏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