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44字,读完约3分钟
《中国语言文字发展报告》(2017)于7月18日在北京发布。该报告的主编姚希双表示,语言和写作事业大有可为。要积极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服务,不断探索具有特定价值的研究课题,发挥“开路”和“关键”作用。同时,要不断提高语言文字的信息化水平。
“一带一路”加速了语言和文化的发展
据新华网报道,近年来,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大国的人文外交战略推动了语言文字的快速发展。该报告称,2016年,中国新建了84所孔子学院和中小学孔子课堂,海外增加了61个汉语水平测试站点。美国、泰国等国家也在汉语口语水平测试中进行了合作。在“一带一路”沿线的51个国家(地区),有134个孔子学院和130个中小学孔子课堂。
与此同时,《报告》称,中国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批准了六个中国“一带一路”语言文字项目;高校有72个外语专业,包括65种非通用语言,如蒙古语和缅甸语。
以国家战略为光,以信息化为帆
姚希双认为,今后语言文字工作将围绕两大方向,以国家战略为灯,以信息化为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外交流。
国家战略引领着语言文字工作的发展方向,语言文字也成为国家战略的有力推动者。“一带一路”,语言打开了道路。姚希爽说,我们过去常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交流的基础;如今,语言作为一个国家文明的关键,也打开了人们的“心门”。
姚希爽说,如果汉字要成为国家战略的推动力,就必须“活”在日常生活中,“活”在创意和文化产业中。“如果把汉字做成幻灯片来玩,做成饼干来吃,做成首饰来戴,做成书包来背,甚至把汉字还原成建筑物的形状,做成有创意的家具,孩子们学习汉语的热情会不会更高呢?外国朋友接触中国语言和文化有更多的方式吗?既然我们可以把美国的迪斯尼开到上海,为什么我们不能经营一个有中国特色的迪斯尼,建造一个有中国特色的乐园,然后开车去美国呢?
在国家战略的指导和推动下,有必要拥有信息技术,以保证语言文化事业在出海过程中一帆风顺。
姚希爽说,只有把语言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才能使语言更有活力、更有活力、更具创新性、更具时代性。“一带一路”沿线涉及数以千计的小语种,围绕“一带一路”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课题,促进了语言产品的开发和使用,如翻译机器的研发、全球汉语学习网络平台和语言数据库的建立。
姚希爽认为,语言是未来的钥匙,也是人工智能的重要钥匙。一名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医生和一名来自中国四川省的医生可能会讨论手术计划,并在未来无障碍地使用声控器械。“什么都不说就做手术”也许有一天会成为现实。
(编辑:泽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