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11字,读完约3分钟

八年来,云南彝族女作家韦杰在跟踪采访了30多名印尼华侨华人及其子女,撰写了50多万字的初稿后,陷入了“困境”——她逐渐深入到华侨华人的生活中,觉得每个人的命运都是一部小说,她深深地沉浸在其中。

彝族女作家的“归侨故事”:每个人的命运都是一部小说

据中国新闻社报道,韦杰是一名有20多年工作经验的资深记者。2009年,他凭借小说《买莲花》(Buy Lotus)成功转型为一名作家,该小说描述了云南东北部的弃婴和煤矿污染等实际问题。同年,在红河沿岸的华侨农场周围,她开始写小说《当灯坏了》。这部小说在2017年被中国作家协会批准为少数民族的重点作品支持项目。

彝族女作家的“归侨故事”:每个人的命运都是一部小说

一个彝族女孩眼中的“归侨世界”

是一个在红河岸边长大的彝族女孩。她与华侨的故事始于当地华侨农场。

20世纪60年代初,为了安置从东南亚归来的华侨,韦杰居住的沅江建立了两个华侨农场——虹桥农场和甘庄农场。大量的印尼华侨“空人”来到这里,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如哈尼族、傣族、彝族和白族生活在一起。

彝族女作家的“归侨故事”:每个人的命运都是一部小说

“那时候,我总觉得他们说他们又近又远,就像一群‘熟悉的陌生人’。”在韦杰的意识中,海外华人和他们的孩子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农场里,只有在街头的时候才出来和当地人接触。在上学的路上,在红河支流清水河的石拱桥前,她经常看到海外华人推着从德国进口的自行车进进出出。

彝族女作家的“归侨故事”:每个人的命运都是一部小说

"男人喜欢穿印花衣服,女人喜欢穿纱笼."韦杰告诉记者,一位具有知识分子气质的海外华人女教师是她童年的偶像。

海外中国孩子的安静和固执给韦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初中,我们班有四个男生和一个女生。他们话不多,但他们很尴尬。”魏伟回忆说:“第三天,这位老派校长坚持要剪掉华侨孩子的喇叭裤。一名男生拒绝了,再也没有来学校。”

彝族女作家的“归侨故事”:每个人的命运都是一部小说

“这样的故事,现在人们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但在当时,事情是这样发生的。”韦杰喃喃自语。

一个作家卷入海外华人故事的“痛点”

谈到小说《当灯坏了》的创作时,魏伟笑着说:“这将很快成为一个无法写的故事。”

韦杰创作的初衷是写海外华侨农场学生的故事,但他被壮丽的华侨历史和迷人的华侨故事所吸引。

围绕红河沿岸的华侨农场,《当灯灭了》旨在展示两代印尼华侨在风雨飘摇中的艰难历程和回国后建设热带作物农场的艰辛岁月。

“如何高度浓缩一百年的历史,如何选择人物的故事,如何准确描绘中国精神,是我创作中的‘痛点’。”韦杰说,在过去的八年里,他一直觉得每一个海外华人的命运都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小说。

彝族女作家的“归侨故事”:每个人的命运都是一部小说

“许多华侨最初在东南亚被当作‘猪’卖。由于他们的生计,他们努力在一个陌生的国家创造一个世界;在抗日战争期间,许多华侨在国外也捐了钱和物资来支援国内的抗战。”在韦杰看来,海外华人所经历的苦难和动荡远比中国人民想象的更加惊心动魄。令人钦佩的是,海外华人从未放弃努力,无论身在何处,都顽强地保留着中国的根。

彝族女作家的“归侨故事”:每个人的命运都是一部小说

"因为珍惜和平,我们回顾战争和苦难."韦杰说,她采访的一些海外华人和儿童已经不在人世。她希望尽快实现在印度尼西亚收集风的旅程,并完成小说的最后一部分。

(编辑:泽勤)

来源:联合新闻网

标题:彝族女作家的“归侨故事”:每个人的命运都是一部小说

地址:http://www.longtansi.com.cn/news/28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