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535字,读完约6分钟

五年前,从北京唱响的“中国梦”引起海内外中华儿女共鸣。五年来,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实践,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到“一带一路”;从经济转型发展到反腐倡廉……中国的头条新闻总能引发海外华侨华人的思考与感怀,侨胞们与祖(籍)国、家乡呼吸相通、砥砺奋进。 “这五年·我与中国”征文活动发起后,海内外侨界踊跃来稿,表达心声。一篇篇优秀征文也将陆续与大家见面,共同讲述“我与中国的这五年”。 ——编者按 我的“第二故乡”——马来西亚 2017年5月底的一天,我正准备在马来西亚第二大银行联昌银行举办的关于中国“一带一路”的演讲材料,电话骤然响起。拿起电话,那头传来亲切却带有浓重马来口音的英文:请问您是马来亚大学中国研究所的张淼博士吗?这里是马来西亚财政部。我们想邀请您在每年一度的国家财政预算磋商会上就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发表演讲,总理兼财政部长纳吉布将亲自主持这次会议。 放下电话,心潮难平,虽然做过一些关于中国“一带一路”的讲座和分享,但来自国家财政部的邀请还是第一次。凭栏远眺,窗外是马来亚大学郁郁葱葱的校园。 正如十年前从未想过要到马来西亚留学一样,我从未想过在马来西亚长达十年留学工作经历,会让这个热情的赤道国家,变成了我的“第二故乡”。时常在家中阳台上远眺,吉隆坡湛蓝的天空、青黛的远山和白墙红顶的建筑交相辉映,恍惚间生出几分置身于家乡的错觉。那个有着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小城——青岛,是我心心念念的家乡。 十年前,离开家乡,初次来到马来西亚,开始了我海外求学的旅程。本科直至博士,五年的学习生涯,让我在马来西亚开放的教育体制中蒙昧和洞察,学会接受与辨别;也在马来西亚相对自由的学术空间中成长与思考,学会质疑与批判。 五年前,我在马来西亚历史最悠久的马来亚大学,获得了经济学博士学位。毕业后随即留校工作,加入了由前任总理巴达维倡议成立的中国研究所。这一年,我开始了我的职业生涯;也正是在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这一年,随着马来西亚,或者说整个国际社会对于中国“一带一路”的热切关注,让我之前纸上谈兵的纯理论研究,突然多了几分现实意义——我的科研方向因此开始转向了大家都极为关注的“一带一路”研究。 为《星洲日报》专栏的热心读者签名。(右为作者) 回首这五年,我用自己在马来西亚所看、所听、所知、所想,呈现出一个了解当代中国的马来西亚视角,又用人生前二十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向马来西亚讲述着中国,并同马来西亚一起去感受中国、研究中国、理解中国和体会中国。有时候,中国的发展验证了我从课本上获取的理论知识,但也有时候,中国现象并不符合、或者说并不完全符合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些所谓的理论,这也便开启了我对于只属于中国模式的探索和求知。就是在这样不断质疑和验证的循环往复中,我一步步推进我的科研事业,也渐渐加深了我对于当代中国的全面了解。 确实,中国发展模式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让我对中国的认知过程显得格外漫长却又充满乐趣:自新世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人口红利让中国经济在制造业壮大的同时,涨起了国人的腰包,但却又在接下来不到十年的光景里,目睹了制造业纷纷出走海外的困局;中国经济看似走进中等收入陷阱,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广大群众基础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让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手,托起了在本轮经济转型中的中国经济;国家经济增长步伐表面上呈现的放缓之势,在“供给侧改革”中,看到了中国和中国人独有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正是在这种极具挑战的情况下,中国所呈现出的活力和自信,让我原本生硬无味的科研工作,多了几分温柔的感性元素:我欣喜于自己祖国的成长与发展,也钟情于她这五年在国际舞台上意气风发。尤其是这五年,我从各类报告上看到中国经济的峰回路转,我也在每次回到中国时切身感受到了中国的活力与成长;这五年,我从“一带一路”倡议中看到中国外交的日渐增强的自信,我也从当地朋友的赞美声中,切实地感受到她的魅力——北京唱响的“中国梦”在海内外中华儿女内心奏响了共鸣。 参加由中国企业承建的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开工典礼。(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更让我欣喜的是,中马自1974年建立的友好邦交,也在这五年内,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五年,中国投资的涌入,大大改变了马来西亚的经济格局,中马两国互惠共赢的国际产能合作项目,正在这个赤道国家遍地开花:这边,中国参与建设的马六甲皇京港,在西马西海岸茁壮成长,那边,中国投资承建的东海岸铁路,在西马东海岸扬帆起航。中国“一带一路”提倡的互联互通与马来西亚的国家转型计划不谋而合,隔空对唱一曲协同合作的和谐乐章。 这五年,是我告别学生时代、事业起步的五年;这五年,也是中国稳定发展、意气风发的五年;这五年,我的科研工作因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而有了新的维度: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去了解、理解和解释中国的同时,我欣喜并赞美于她的成长和风姿。幸运的是,在我认知中国的过程中,我以专栏文章的形式,在马来西亚最大的华文报刊《星洲日报》上定期发表;欣慰的是,我的专栏受到不少人的肯定和支持——与其说这是马来西亚对于一个年轻并且稍显稚嫩的中国学者的培养、关注和重视,不如说是对于我身后强大祖国的肯定、尊重与赞赏。 6月15日,马来西亚财政部的礼堂中,我在一片掌声中,结束了我关于“一带一路”的演讲。掌声退去后,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对我的演讲做出了全场唯一的点评。他说,“中国是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马来西亚的成长,过去受益于和中国的良性互动,我相信将来也一定如此”。 我欣喜于自己演讲的成功,更为我的国家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以至于成为另一个国家在制定财政政策时必须考量因素之一,而感到骄傲。我对于“一带一路”的研究,于公,是我的本职工作应尽之责;于私,是我卑微地认知自己国家的一件小事。但正是因为多了一份马来西亚关注的目光,变成了我和整个马来西亚一起探索并感受中国的一个乐事。在认知中国的这条路上,庆幸马来西亚和我同行;同样地,在认知中国的这条上,我没有失望,我相信我的“第二故乡”——马来西亚,一定也一样。 【作者张淼系马来亚大学中国研究所博士】 责编:海闻

来源:联合新闻网

标题:“这五年·我与中国”:我的第二故乡马来西亚

地址:http://www.longtansi.com.cn/news/28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