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950字,读完约10分钟

2016年春节后,我读了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夏春平写的两个关于他和他母亲的故事,“妈妈带我坐公交车”和“妈妈缝我裤兜的扣子”。春节期间,他摆脱了繁杂的工作,从北京飞回武汉老家,和老母亲一起戴着老花镜过新年,和老母亲一起坐公交车陪生病的父亲,为八十多岁的老母亲缝裤兜纽扣。

“家园”征文:家,温暖天涯海角的你

读书,我情不自禁。我的眼睛湿了。

家离流浪者又远又近,生活中的琐事和母亲的闲扯是世界尽头孤独的人的想法。夏宗,一个说话和行动都很干脆的大男人,用细腻的笔触在他的眼前呈现了这个春节期间他的家的画面,并且流下了眼泪。我不禁想起了我第一次见到夏总的那一幕,还有每个人的家,中国媒体界的人。

“家园”征文:家,温暖天涯海角的你

我在第四届世界中文媒体论坛上见到了夏总。

2007年金秋,他应邀参加了在四川举行的第四届世界中文媒体论坛。我一走进成都锦江大酒店的大堂,人群就拥挤起来,登记入住的客人络绎不绝。一个平头的中年男人穿梭在人群中互相问候,这特别引人注目。

“家园”征文:家,温暖天涯海角的你

“夏春平”,那个声音,那个人,一双大手摇了起来,我报出了我的名字。

“哦,王先生,上节课你被邀请了,但最后你没有来”。

对不起,我放你鸽子了。

很高兴来到这里。如果你需要我们的帮助,不要客气。

一股暖流涌上我的心头,两年后的今天,我依然记忆犹新?我认为论坛组委会的秘书长是一个“大管家”,说话做事简单利落,不失优雅。

在登记柜台前,我从一个英俊的女孩手中接过纸袋。"我叫燕芳,你叫燕云,这么巧,我们是姐妹."清晰的话语,饱含深情,像回家一样,那么亲切。环顾繁忙的接待大厅,它充满了人气,就像一个家,一个在天涯海角有孤独的中国媒人的家。这是我多年来第一次去中国,我心里有一股回家的冲动。

“家园”征文:家,温暖天涯海角的你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对这个家庭的了解将会更加深入。

来自47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媒体同事参加了此次论坛,其中包括白发苍苍的前辈、同龄的旅伴、几位年轻的国际学生以及毕业后多年没有联系的大学同学。当我在学校的时候,我读了报纸和杂志的历史,知道在有中国人的地方有中国的报纸和杂志。然而,看到这么多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中国媒体人聚集在一起,我真的很意外,我觉得对论坛组织者来说,这并不容易。

“家园”征文:家,温暖天涯海角的你

自从第一份中文期刊《观察世俗的月报》和第一份中文报纸《金山日新录》在海外出版以来,随着中国移民的步伐,中文报纸就像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珍珠,串起了中国人离乡背井的乡愁,架起了唐人街与当地主流社会交流信息的桥梁,传承着不断被抛弃的母语文化。中国人是海外的少数民族。当中国的经济发展还不足以支撑中国媒体的生存时,中国媒体的困境是可以想象的。

“家园”征文:家,温暖天涯海角的你

“你想伤害谁?鼓励他经营一家报纸。”我一来到北美,这样的传说就充满了耳膜。我也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开餐馆的老华侨辛辛苦苦攒了几块钱后,他受不了自己的想法,卖掉餐馆去办报纸,过了一会儿,报纸经营不好,欠了一笔债,最后跳下了金山桥。一支笔,一把剪刀,外加一把尺子,抄写,剪切和粘贴,计算字数,画一个格子来安排版面,主动准备和报道,并要求每个人筹集资金来印刷报纸...这是海外办报的初始阶段。如此简陋的工作模式注定无法支撑一个全职记者和固定的办公空间。近年来,海外华人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许多新移民以资本和新媒体技术为依托,以中国媒体为“饭碗”谋生,但他们仍然无法摆脱家庭作坊模式。

“家园”征文:家,温暖天涯海角的你

20世纪90年代末,当我来到加拿大从事报纸工作时,我坐在唐人街一个露天地下室的电脑前,抬头看着走在我前面的行人的脚步,安排版面,以空的形式写一篇采访文章,接电话,接待来访的客人。我太忙了,甚至没有时间浏览手稿。工作节奏这么快,工作环境又这么差,我手头连本字典都没有,所以我比不上国内的媒体人。我经常感叹:在海外做一个中国媒体真的不容易,有时候说我是中国媒体的从业者我会觉得很尴尬。

“家园”征文:家,温暖天涯海角的你

带着这样的心情走进世界中文媒体论坛,演讲者们以一种家常的方式讲述了自己办报的经历,就像已婚的孩子从四面八方回到家,向家人讲述他们分居后的生活,向他们讲述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所遇到的和获得的似乎就在他们身边。

“家园”征文:家,温暖天涯海角的你

作者与熊德龙先生合影

熊德龙是《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的董事长,黑脸白胡子,不是华裔,但普通话说得很流利。他两岁时,被一对姓熊的中国夫妇从印度尼西亚的孤儿院收养。“我生活在一个中国家庭,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在中国传统美德的教育中长大。我一直骄傲地认为我是中国人——一个没有中国血统的中国人。我一直希望为中国社会做点什么。”他想办一家报纸。自1981年以来,熊德龙先生创办了《国际日报》。经营一家中国报纸亏损了,当数千万美元砸到水漂时,他仍然坚持不放弃,感觉市场在寻找摆脱困境的方法。能够搭建一个平台来宣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报答父母的恩情,向伟大的中华民族致敬,是他在困难的环境下坚持办报的动力。

“家园”征文:家,温暖天涯海角的你

自称媒体老手的申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千岛群岛日报》,他是一位1932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的老人。直到68岁的时候,他才有机会成为印尼华文报的记者。他说,高龄做记者是为了促进中国和印尼的交流,促进两国的友好关系。2001年,申会赴京采访两会,成为印尼华文报业史上的第一人。在接下来的10年里,他实践了自己的理想,多次去中国报道重大事件,如汶川地震废墟、北京奥运会和世博会...他的足迹遍布中国的南北,他的文章充满了艰辛,充满了对中国的认知。客观公正的报道让越来越多的印尼读者看到了真实的中国。沈先生能为两国的友好关系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他年事已高,工作努力。

“家园”征文:家,温暖天涯海角的你

胡是北京大学的校友,早年移居意大利,出版了许多意大利小说。令人感动的是,她没有被乳腺癌吓倒。在积极与医生合作治疗的同时,她以顽强的毅力创办了意大利-中国双语杂志《世界中国》,不仅将中国文明介绍给意大利人民,还将意大利文化带到了中国。她是第一个获得罗马市政府颁发的外国移民新闻优秀奖的中国人。为了表彰她对意大利和中国文化交流的杰出贡献,意大利总统亲自颁发了证书,并授予她意大利之星骑士勋章。

“家园”征文:家,温暖天涯海角的你

论坛的代表中有很多这样感人的故事,比如站在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的世界华文媒体论坛的纪念雕塑,一个不屈不挠的“华”形象,里面充满了无名投资者、出版商、报纸管理者对海外华文媒体生存和发展的默默奉献,不知道写了多少感人的故事。

“家园”征文:家,温暖天涯海角的你

在世界华人媒体论坛的纪念雕塑前

在他们的故事中,我的孤独被融化了。同样的理念,同样的奋斗经历,让每个人都在中国媒体论坛这个大家庭里相互认识,相互认识,相互认识,共同探讨中国媒体的未来发展,共同探索中国媒体的生存之道。这种相互鼓励、同舟共济的友谊比论坛设定的任何主题都更有意义,就像2009年重庆第五届论坛种下的“世界”

“家园”征文:家,温暖天涯海角的你

媒体人有一个“论坛”,两年一度的会议成了一个热门的希望。我们高兴地看到,参加会议的中文媒体数量逐年增加,媒体载体形式越来越丰富。更令人欣慰的是,以中老年人为主体的海外华人媒体队伍中,年轻面孔越来越多。2015年在贵州举办的第八届世界华文媒体论坛上,来自80后和90后的代表更是不计其数。他们中的许多人是本地移民,这表明中国媒体人在海外世代相传。

“家园”征文:家,温暖天涯海角的你

论坛组委会为海外媒体提供各种可实现的服务,搭建新闻厨房平台,为中国媒体举办高级研讨会,组织“文化中国”、“行走中国”采访团。这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不仅提高了海外华文媒体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也凝聚了海外华文媒体的力量。

“家园”征文:家,温暖天涯海角的你

在海外华文媒体发展的漫长历史中,无数先贤记录了海外华人的历史,也为华文媒体走向海外开辟了道路。然而,他们是谁?历史记载很少。他们是孤独的历史记录者,但他们没有记录自己的故事。2003年,中国新闻社夏春平主编的《世界中文媒体年鉴》出版,为论坛的发展历史增添了不少色彩,沧海桑田不再动摇。

“家园”征文:家,温暖天涯海角的你

家,不管你走多远,都会让你错过梦想。这是一个让你的心感到最亲切的地方,也是一个让你的爱人关心你的地方。回家,一杯绿茶,一句问候,都让我的心充满了温暖。世界华人媒体论坛是我们海外华人媒体人的家园。

“家园”征文:家,温暖天涯海角的你

征文通知:

“首页-‘我与中国媒体论坛’和‘行走在中国的中国海外媒体’”

时光飞逝,日月如梭。自2001年以来,它从南京、长沙、武汉、成都、上海、重庆、青岛和贵阳一路旅行。每两年举办一次的世界华人媒体论坛已经举办了八次,历时15年,共有3000多名海外华人媒人参加。

“家园”征文:家,温暖天涯海角的你

在第15届和第8届会议上,来自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国媒体同仁能够在一个地方同时见面,充分体现了世界华文媒体论坛的活力、影响力和向心力。

有人说:“世界华文媒体论坛是华文媒体人的精神家园”;

“世界华文媒体论坛是全世界华文媒体人的盛会和盛会”;

“我们在这里找到了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

“论坛是中国媒体人在世界各地进行情感交流和互动的平台,也是分享经验、讨论问题、寻求合作与发展机会的沙龙。”

也许,你是一个参加过世界中文媒体论坛的“8岁老兵”,或者你因为某种原因缺席过几次,或者你参加过在中国行走的活动……我相信你一定有话要说,有话要记,有话要记录。

来吧,我们邀请您参加“家——我与中国媒体论坛”和“行走中国海外媒体”的征文活动。当你参加相关活动时,写下、回忆、思考并品尝你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觉到的、意识到的、故事、经历、趣闻和有趣的事情...我相信“每一点”和“每一棵草和树”都是甜蜜和温暖的。

“家园”征文:家,温暖天涯海角的你

文章可以聚焦“家——我与中国媒体论坛”的主题,写人、事、物、情,“笑与骂”都是文章。文章的风格没有限制,长度可以是长的也可以是短的(1000-3000字)。每篇文章的标题都可以自己设定,并寻找“真实”这个词。记住,请附上3-5张与你的论文相关的照片(附图片说明)。

“家园”征文:家,温暖天涯海角的你

《家园》的征文活动由中国新闻社主办。论文写作的截止日期将是2016年底。收集的文章将于2016年底出版。

请将文章的手稿发送至:[电子邮件保护]

编辑:文海

来源:联合新闻网

标题:“家园”征文:家,温暖天涯海角的你

地址:http://www.longtansi.com.cn/news/28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