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53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达累斯萨拉姆11月18日电.时事通讯:“世界末日”中国麻人——参观坦桑尼亚中国剑麻农场

新华社记者李思博

夜幕降临时,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外的远野灯火通明。几只猴子从树上跳到屋顶,发出吱吱嘎嘎的声音。王路生闭上眼睛,躺在自制的摇椅上,没有理会它。他已经适应了非洲之夜独特的“噪音”。

通讯:“天涯海角”的中国种麻人——探访坦桑尼亚中国剑麻农场

距离方圆几公里内唯一的灯光是中非农业投资有限公司坦桑公司剑麻农场的员工营地。65岁的总工程师王路生在这座砖房里住了17年。

坦桑尼亚位于热带,是世界著名的剑麻产区。剑麻纤维韧性强,不怕海水侵蚀。它是制造船用电缆、麻袋和地毯的一流原料。2000年,王路生作为该公司派往坦桑尼亚的第一批“先驱者”来到这里。

通讯:“天涯海角”的中国种麻人——探访坦桑尼亚中国剑麻农场

根据他的回忆,当他第一次到达时,这里还是一片广阔的荒野,清理这片土地花了半年多的时间。

炎热的热带阳光和辛勤的田间劳动并没有困扰王路生。然而,没有电、没有交流和孤立的孤独真的让他适应了好一阵子。

如果没有家具,自己动手;如果没有蔬菜,自己种;如果没有肉吃,你自己来养吧。17年后,王路生看着院子里的猴面包树长高了一点,逐渐把这片荒野变成了家。

不到20年,数千公顷的荒地变成了桑园。在王路生等数十名中国技术人员的努力下,剑麻农场的种植面积已达到2000多公顷,年产纤维近2000吨,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数万个就业岗位。

无边无际的剑麻田覆盖了周围的几个村庄。当王路生的皮卡车经过时,村民们会向他挥手致意。他摇下车窗,用斯瓦希里语流利地与村民交流。

他说剑麻需要大量的种植、采摘和加工劳动,附近的许多村民都在农场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村民的生活逐渐改善了。

由于地处偏远,当地村民生病了,不得不步行数十公里去找医院。2003年,剑麻农场在附近的一个村庄建立了一个诊所,并专门聘请了医生。附近所有的村民都可以来这里看病。

农场的位置偏远,偏远村庄的员工很难来上班。今年年初,农场决定建造60套职工住房,这些住房都已完工。

十多年后,当地村民对这些头上戴草帽、脚上穿布鞋的中国人不再感到陌生,逐渐把他们视为“自己人”。

有一次,当当地村民听说有人要抢劫农场营地时,他们跑了几公里去警察局报案。警方立即提醒王路生等人注意安全,并提前派人在农场周围埋伏,一举抓获几名劫匪。提起这件事,王路生仍然心存感激。在他看来,身处异国,这种跨越肤色和语言的友谊有着特殊的分量。

通讯:“天涯海角”的中国种麻人——探访坦桑尼亚中国剑麻农场

现在,已经退休的王路生没有立即回到中国与家人团聚,而是选择留在农场接受技术指导。

“这些‘小家伙’是今年新种的。这只刚开始露出它的头,长得很好!”王路生抚摸着剑麻的绿叶,他的喜悦延伸到嘴角。

看着越来越多的剑麻田进入收获季节,农场总经理关善元也充满了收获的喜悦。他告诉记者,国际市场对剑麻的需求仍有很大差距。他们的剑麻田是坦桑尼亚最好的,因为他们有优越的气候条件和适宜的土壤,他们的纤维质量经常供不应求。

通讯:“天涯海角”的中国种麻人——探访坦桑尼亚中国剑麻农场

关善元告诉记者,一台剑麻加工设备刚刚被添加到农场。下一步,他们希望继续扩大种植面积,提高生产加工能力,使中非农业投资有限公司生产的坦桑尼亚剑麻走向世界。

来源:联合新闻网

标题:通讯:“天涯海角”的中国种麻人——探访坦桑尼亚中国剑麻农场

地址:http://www.longtansi.com.cn/news/28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