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99字,读完约7分钟
进入新时代,落实新发展观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我们不仅要继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还要保护生态环境,坚决打好消除贫困的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与全国人民一道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在全面推进环境保护、扶贫和经济增长方面,中国的思想是先进的,中国的做法是开创性的。可以说,环境保护和扶贫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秘密,对推动创新驱动型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重要保障。
环境保护:调整产业、提升技术和鼓励创新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发展观指导下,环境保护在中国政策目标体系中的重要性得到了显著提升。环境保护在政策上优先于经济发展:它需要金山银山和青山;比起金山银山,我更喜欢青山绿水。然而,我们不能认为环境保护必须牺牲经济增长。事实上,没有经济增长和工业化,环境不可能在很长时间内得到有效保护。例如,如果没有现代能源工业,人们将不得不上山砍柴。我们如何保持绿水青山?如果我们没有以强有力的工业为基础的土地整理能力,我们怎么能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相反,如果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可持续发展就无法实现。因此,强调环境的重要性不是为了避免经济增长,而是为了实现长期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只要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协调好,我们就能进入经济持续增长的良性循环——优化环境的能力增强——环境质量提高——经济持续增长。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关键是摒弃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非此即彼的落后观念,坚持新的发展观。在加强环境保护的同时,环境保护有利于产业调整、技术升级和鼓励创新。
从产业调整的角度来看,产业结构应该按照清洁生产和消费的要求进行调整和优化。这不是为了抑制工业发展,也不是为了被动地保护“零增长”的环境。相反,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被允许限制生产,甚至关闭,使环境友好型产业和企业能够实现更大的发展/0/,从而促进整体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正是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优化,有效地利用和节约了人类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土地和水。否则,最初的自然资源不可能为数十亿人提供生活条件。
从技术升级的角度看,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基本方向是用更先进的技术,特别是环境友好型技术实现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和环境保护型产业有0/的巨大增长,可以形成一个有希望的产业链和循环经济体系。环境保护领域各种科技成果和高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将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促进经济强劲增长。
从鼓励创新的角度来看,提高环保标准可以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我们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节能减排要求的逐步提高并没有损害包括资源型产业在内的产业的发展,而是促进了它们的技术升级或技术路线的改变。环保政策的创新激励效应越来越明显。环保激发的创新浪潮和科技应用是推动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非常积极的因素。
精准扶贫:激活基层,激发人民智慧,拓展市场
实践证明,准确的扶贫和扶贫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作用。扶贫战略的实施有力地将经济活动的动能推向基层,渗透到经济的“毛细血管”和“细胞”中,特别是有效地激活了经济发展长期滞后的“老、小、边、穷”地区的创意经济活动,使其摆脱低收入的恶性循环,形成新的生产能力。
还应注意的是,扶贫过程不仅是物质交流,也是思想交流,可以极大地启发人们的智慧,鼓励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树立现代观念,产生创新灵感,迅速形成新的生产力。笔者曾走访过一个地区,一家企业为了推动电子商务向广大农村腹地延伸,不断举办互联网应用和电子商务培训班,很快形成了一股区域创业热潮,将一个相对落后的地区变成了发展电子商务的特色区域。该地区许多电子商务公司向全国和海外销售本地产品,这大大增强了本地投资的吸引力,并促进了大规模生产。在其他地方,电子商务渗透到农村地区,不仅激活了当地的传统产业,还带动了各种生产性服务业(如工业设计、视频制作、软件编程、媒体广告、仓储和物流、包装保护、金融服务等)。)与地方产业合作,刺激和推动原有的“草根产业”发展成为产品销往全国乃至世界的大产业,使整个地区走上创新扶贫之路。可以说,只要人民的智慧得到有效激发,就有可能使一些贫困地区成为经济发展的瑰宝,形成特色经济增长极。
扶贫对经济增长的另一个积极影响是扩大市场。实现更大的包容性是现代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现代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经济包容性的主要表现之一是对充分就业和购买力的需求不断增长。准确的减贫和减贫可以极大地增加穷人的就业机会和收入,从而极大地增强经济体系的包容性。可以说,每次贫困家庭脱贫,都是有效需求的“蛋糕”,一个新的空空间也相应地扩大,以促进经济发展。
措施到位:优化供给,扩大需求,促进共同进步
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来看,在国家政策目标的优先顺序中促进环境保护和精确扶贫实际上改变和优化了企业决策的选择环境,从而增强了环境保护、精确扶贫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兼容性。选择环境的安排不仅是一个约束条件,也是一个路径向导。在当前新的选择环境下,企业必须更加注重提高供给质量和技术路线的先进性,将先进技术和商业活动融入经济相对落后的贫困地区,将更多的传统产业和技术与先进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相结合。对连片贫困地区的创新援助和对口支援,把环境保护、扶贫和创新,特别是制度创新结合起来,把“输血”机制转变为“造血”机制,可以显著改善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吸引劳动者返乡创业。同时,开展扶贫工作的企业也可以扩大经营范围,拓展空空间,实现更大的发展。
在实践中,不仅有许多具体案例可以说明环境保护、精确扶贫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兼容性,而且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一些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地区近年来已经成为经济快速增长的地区。此外,这些地区还深入吸收了其他地区的经验教训,注重高标准的环境保护,更好地体现了“青山在,青山在金山银山”的区域优势。总之,中国丰富的实践表明,只要政策得当,措施到位,环境保护、精确扶贫和经济增长就能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相互促进的相容关系。关键是创新必须引领和推动三者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要真正实现环境保护、精确扶贫和经济增长,需要进行创新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形成一个具有激励效应的制度机制,即“激励到位”。只有在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上注重激励方向,才能形成创新驱动的局面,环境保护、精确扶贫和经济增长才能与实现目标和行为相适应。这样,鼓励环境保护、支持扶贫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努力就可以协调一致地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展,并汇聚成为克服“中等收入陷阱”的强大力量。
(金伟,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