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61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社北京九月十七日电。深度访谈:很难看到中国的概念重新进入联合国决议
联合国大会第七十一届会议最近通过了一项决议,其中包括中国在“联合国与全球经济治理”决议中提出的“合作、共建、共享”原则。新华社高级编辑叶书鸿和赵岩开始了深入对话。
赵岩:在联合国大会决议中再次吸收中国的想法意味着什么?
叶书鸿:其实,我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管中国的想法如何,你可以看到外国人来中国时很开心。无论他们在哪里用手机扫共用的自行车,他们都会出发。他们出门时不需要带钱包。甚至在街上卖煎饼的阿姨也使用微信和支付宝。高铁又快又稳,站着的硬币不会掉下来。最令人愉快的事情是网上购物,这几乎是不可能买到的。一位外国朋友告诉我,我太羡慕你们中国人了。嫉妒是认为你的东西是好的,我渴望它们,希望我也会这样做。
这是什么意思?中国发展太快了,有很多创新。自然,其他国家会思考为什么中国发展得如此之快、如此之好,他们会对你的想法和想法感兴趣,甚至会信服并追随它们。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相互合作、共同建设、共享”和“双重创新”的理念被写入联合国决议,这表明中国对联合国做出了新的意识形态贡献,也反映出中国的硬实力在上升,软实力在不断增强。
赵岩:任何趋势都有鲜明的时代背景。联合国大会通过这项决议是因为中国的想法符合当前的世界趋势吗?
叶书鸿:没错,任何想法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世界趋势是强大的。如果顺利,它会繁荣,但如果不顺利,它就会死亡。那么,当前的世界趋势是什么?和平、发展、共赢。
我们应该知道,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西方体系的弊端集中爆发,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贫富分化,阶级对立,民粹主义盛行。美国的穷人占据了华尔街,而法国工人也树立了“站在黑暗中”的形象。一些欧洲国家已经从极右势力手中获得了权力,欧洲内部意见分歧,因此很难推进一体化进程。总之,西方世界似乎陷入了混乱。那么,潜在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西方国家对公平发展和共同发展的概念了解不够,实施得不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和平、发展、共赢成为共同的愿望。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相互合作、共建共享”等概念,可以说是顺应了世界潮流。作为大国,中国积极行动,积极传播这些理念,并通过国内外交,如20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峰会论坛等多边场合,将这些先进理念长期引入国际秩序的重塑。因此,联合国大会采纳中国的概念是合乎逻辑的。
这里还有一个大背景。可以说,在过去的30年里,河东和河西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世界强国“东升西落”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不断上升,西方自称的“道德权威”、“制度权威”和“理论权威”明显动摇。这也有利于中国思想的传播。
赵岩:这些中国思想对进一步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什么积极意义?
叶书鸿:一个国际组织的权威体现在很多方面,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反映绝大多数国际成员对“什么是理想世界”的普遍看法。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相互合作、共同建设、共享”的理念已被纳入联合国决议,这无疑增强了联合国的权威。
此外,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在一起,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自面对它们。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多边主义仍然是当今世界促进全球发展和维护国际和平的最佳方式和机制。这些中国思想产生的凝聚力非常有利于提高联合国领导各方应对全球挑战的能力。
中国思想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和采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传播这些思想的方式。我们提倡交流,而不是说教;我们寻求双赢,而不是控制;我们提倡伙伴关系,而不是联盟。这些根植于中国传统和和谐文化的处事方式让人感觉像是春风,并促进了中国软实力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