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79字,读完约2分钟
11月14日,纽约时报网站发表了教育研究员兼作家江雪琴的文章“我在耶鲁学到的三件事”。文章描述了作者在耶鲁学习期间的经历和知识,以及他对中西教育的思考。文章摘录如下:
有多少学生毕业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中国哪所小学的树最多?世界上哪个城市每天吃苹果最多?
8月下旬,我在成都通惠学校为新老师举办了一个为期一天的研讨会。我提出这些问题是为了让教师学会如何利用不同的信息源,通过逻辑推理来组织和表达他们的研究成果。然而,对于那些习惯了手边答案的老师来说,这是一个艰巨的考验。经过30分钟的辗转反侧,他们感到困惑和疲惫。
“你的问题从何而来?”一位老师问我。我回答说:“我在耶鲁待了四年,学习如何提出这样的问题。”
2012年12月,我发表了一篇题为《耶鲁没有教给我的三件事》的文章,文章说耶鲁的教育没有让我为毕业后的生活做好准备,因为它教会我重视分析智力而不是情商,重视成功而不是幸福,重视成就而不是朋友。虽然我仍然相信这是事实,但现在我意识到我当时的想法远远不够全面。
事后来看,耶鲁的确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学习和生活其他技能,这些技能塑造了我的性格,让我变得有创造力。这些工具使我能够学会如何成为一名记者、电影制作人和教育家,而无需经过专业学校的培训。总的来说,这些能力构成了人文教育的一个非常坚实的核心,它们也指出了如何在中国促进创造力,以及海外中国学生应该如何学习美国的创新并把它带回家。
有两件事需要澄清:第一,中国学生不必在耶鲁大学学习才能获得良好的人文教育,西方许多优秀学校致力于传授好奇心、渊博的知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其次,进入像耶鲁这样的精英学校本身并不能保证学生会得到良好的人文教育,成败在于学生自己是否利用了这个机会。
然后我在耶鲁学到了三件事,我正试图把它们教给中国老师:首先,耶鲁的“近距离阅读”技能教会了我如何收集和分析信息(批判性思维);其次,耶鲁的课程教我如何提问,如何做研究,如何做假设,然后如何在研讨会上分享我的想法以优化它们(元学习);第三,耶鲁的文化告诉我,有价值的生活必须是道德的、智慧的和有目的的(创造性)。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