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12字,读完约3分钟
中国的经济政策选择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政治背景,显示了应对当代突出挑战的意识形态价值
年末,中国经济的国际清单被集中展示。各方分析的主流意见,不仅肯定了当前中国经济的良好态势,也从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了解到,中国经济按照下一步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进行转型升级,将给世界带来新的机遇。
过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都提高了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测。联合国发布的《2018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强调,2017年全球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将来自中国。上述国际机构发布的最新报告无一例外地肯定了中国经济正在发生的积极的结构性变化。例如,国内需求的潜力继续释放。今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4.5%,比资本形成的贡献率高出31.7个百分点。又如,在产业结构方面,中国制造业正在向产业价值链的中高端转移,现代服务业也在加速增长。
特别是,中国创新能力的提升,正在刷新国际上对中国经济长期形势的看法。《财富》杂志最近在一篇题为《首席执行官们为什么应该访问中国》的文章中写道,一家美国硅谷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告诉思科首席执行官罗卓克,他目前不需要去中国,因为中国没有业务。罗宾斯对此提出了直截了当的观点——首席执行官肯定会后悔的。罗宾斯的断言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崛起为全球创新中心有关。“中国汽车初创企业竞相追赶特斯拉”,“中国科技巨头竞相争夺人工智能”,“中国引领食品零售发展趋势”...过去几天欧美旧金融媒体上的这些标题,是中国经济创新活力的生动写照。越来越多的海外企业选择基于政策支持、创新生态和市场容量的“用脚投票”,积极参与中国的创新发展浪潮。
随着中国经济的历史成就和变化,除了从技术层面分析中国经济的溢出效应外,国际上更多地关注意识形态层面,关注中国的政治经济。其中,中国决策对人民需求的持续有效反应是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一个方面。
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吉迪恩拉赫曼(Gideon Rahman)最近在文章中强调,经济学应该是“道德哲学的一部分”,成功的政治家不仅应该带来经济增长,还应该“提供一个道德上合理的经济愿景”。目前,从全球现实来看,一些地方由于经济思维和决策脱离了价值维度,付出了高昂的社会和政治成本。例如,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人们继续抗议“抛弃”他们的经济决定,而对抗的影响则不时反映在政治领域。
相比之下,中国正在写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无论是十九大对重大社会矛盾变化的冷静判断,还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都充分体现了中国经济决策的“人民中心”。高质量的发展是能够很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更好生活的需求的发展,是体现新的发展观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决策不仅积极遵循客观规律,而且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政治背景,显示了应对当代突出挑战的思想价值。
今天,一些英国媒体觉得幼儿保育和幼儿教育服务已经被列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议程,一些荷兰经济学家研究了中国经济决策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一些俄罗斯媒体意识到“中国的成就使人们仍然相信十月革命的光芒”。这种国际观察渗透着世界对中国当前经济坚持不懈地追求包容与平衡的钦佩,也说明了中国的实践给世界带来的深层次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