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10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堪培拉3月25日电记者注意:澳大利亚“樱桃之都”中国综合体

新华社记者徐海静赵波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阳市以出产樱桃闻名,被称为澳大利亚的“樱桃之都”。鲜为人知的是,它与中国有着很深的渊源,许多当地人都有中国情结,所以“中国节”已经在这里连续举办了五年。

记者手记:澳大利亚“樱桃之都”的中国情结

今年的“中国节”在3月24日举行。杨市区的主要街道已经被关闭,变成了一个大的表演。舞狮、茶道、国画、民间音乐、中药、美食等中国文化表演和展览,使原本宁静的街道变得生动非凡,许多当地居民和外国游客驻足体验。

记者手记:澳大利亚“樱桃之都”的中国情结

师洋,原名明兰低地或兰坪,于19世纪中叶开始与中国建立关系。1860年,澳大利亚的淘金热达到了高潮。那年年中,两个美国人在兰坪地区发现了黄金,消息不胫而走,在短时间内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淘金者,其中包括大约1500名中国矿工。

记者手记:澳大利亚“樱桃之都”的中国情结

与其他国家的矿工以小组或单独形式工作不同,中国矿工以小组形式工作,每组约100人。这些中国矿工团体组织严密。在团队领导的领导和指挥下,他们修建了水道、水坝和其他基础设施,为采矿提供保障。这也允许他们在许多其他国家的矿工认为没有收获的矿区找到黄金。然而,这一成功很快遭到其他国家矿工的憎恨,尤其是欧洲矿工。1861年1月和6月爆发了两次骚乱。在第二次骚乱中,欧洲矿工闯入中国矿工的矿区,将后者赶走,甚至剪掉一些中国人的辫子以示羞辱。1000多名中国矿工不得不一路步行,直到一位善良的当地农民詹姆斯·罗伯特在他的农场收留了他们。

记者手记:澳大利亚“樱桃之都”的中国情结

新南威尔士州当局最终从悉尼派出警察平息了骚乱,但欧洲矿工引发的骚乱被当时的公众舆论归咎于中国矿工的出现。因此,议会通过了一系列排华法案,限制中国矿工淘金的区域。这被认为是限制有色人种移民的“白澳政策”的起源,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才被废除。

记者手记:澳大利亚“樱桃之都”的中国情结

在多元文化深入人心的今天,杨市的许多居民对这段不光彩的历史感到愧疚,也有理由将低地改名为杨。许多被从这里赶走的中国矿工并没有回到中国,而是在澳大利亚扎根并展开他们的枝叶。每年,师洋都会接待许多华裔澳大利亚人寻根问祖,这让当地居民感到自豪。

记者手记:澳大利亚“樱桃之都”的中国情结

近年来,师洋与中国的关系不再停留在历史层面,而是深入到当地的经济生活中。由于是澳大利亚著名的“樱桃之都”,每年11月至12月的樱桃收获季节,师洋当地的果园都会迎来大批采摘游客,其中中国游客和中国游客数量最多。

记者手记:澳大利亚“樱桃之都”的中国情结

此外,中国的巨大市场充满了对“樱桃资本”的诱惑。杨所在的基尔托普市市长布莱恩·英格拉姆(Brian Ingram)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在2017年之前,杨生产的樱桃由于果蝇的原因不能直接出口到中国。从2017年收获季节开始,师洋的樱桃可以在布里斯班机场进行消毒并出口到中国。未来,师洋希望利用坎培拉国际机场出口更多产品。

记者手记:澳大利亚“樱桃之都”的中国情结

英格拉姆说,阳城是一个农业区,出产优质水果、牛肉、羊肉和葡萄酒。他周围的农民正在讨论将于11月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所有人都认为这是杨市乃至整个澳大利亚的新机遇。

来源:联合新闻网

标题:记者手记:澳大利亚“樱桃之都”的中国情结

地址:http://www.longtansi.com.cn/news/25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