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328字,读完约6分钟
和平镇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泰戈尔的家乡。这个印度小镇,以安静和宁静闻名,上个月初的一个周末变得喧闹起来。来自北京、云南、印度、加尔各答和新德里的中国和印度客人、学者和学生聚集在这里,庆祝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80岁生日,这是印度中国研究的起点。同时,通过举办中印文化交流国际研讨会,我们可以感受到尚未消散的文化共鸣。
一座印度汉语研究机构传播枝叶的建筑
40年前在这里学习,30年前在这里教书,再一次踏上中国科学院两层楼的台阶,年近60岁的印度汉学家莫普得脚步轻快。这是他中国研究的起点,也是全印度中国研究的起点。助力车指着窗外的小房子,对作者说:“那是中正堂。”。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第一任院长谭云山给他的大儿子取名为“谭忠”。“这一次,来自中国和印度的近90岁的文化使者谭忠也和家人从底特律远道而来。
谭云山是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著名学者。1927年,他跟随泰戈尔的脚步在印度国际大学任教,十年后创办了中国学院。在此期间,一批印度学者,包括莫普泰德的祖父,在泰戈尔的启发下研究中国,并发表了著作。然而,系统化和大众化的印度汉语研究的起点被认为是从建立中国大学开始的。“开始时,它是根据研究机构创建的,但后来加入的学者和学生越来越多。后来,他们被分散到印度各地的大学任教,在当地建立了更多的中国研究或东方学科、系和研究中心。比如尼赫鲁大学中国和东南亚研究中心,我现在是那里的主任。”轻便摩托车解释道。
与印度的中国研究不同,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的两层楼建筑几十年来变化不大。一楼的八间教师办公室也是学生们聚集和闲坐的教室;在中间最大的公共教室里,当周恩来总理1957年访问印度时,佛像背景的壁画就挂在那里;在二楼的“文物”图书馆里,有中华民国政府捐赠给今天的中国名著。作者打开没有锁的书柜,小心翼翼地拿起一本线装书,封面用英文标着“周恩来总理赠送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给人一种历史穿越的感觉。
在一个班里,道教的自然模式是“中印共有的”
Avijet是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的现任院长。印度学生的“A老师”对学院拥有“南亚最大的中文藏书”颇感自豪:“自谭云山先生以来,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家、文化学者和学术机构都向学院捐赠了大量的中国典籍。这些书中有许多在中国很难找到。我希望更多的印度和中国的专家学者关注和挖掘这里的价值。”
被一堆堆珍贵的古书包围着,时间的流逝和定格都令人着迷。在图书馆的墙上,有一个"镇上的宝藏":去大街旅行,世界是为公众准备的;中国和印度是一家人,世界是一样的。多年来,谭云山的原始碑文仍有其新的含义。它提醒来自各方的来宾,寻求中印之间的共同点不仅是两国的愿望,也是世界的祝福。
与图书馆里的“考古”相比,中国大学楼外的“求新”要热闹得多,几十个初来乍到的印度学生正在听“陕北普通话”介绍的剪纸艺术。陕北靖边“三边剪纸”的传人郭儒林和华越秀,神奇地把一张红蓝纸变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为什么要把荷花和鱼一起剪呢?”“莲花代表积极,鱼代表消极。它们都离不开开水。水是家...我们不是继承企业,而是传承文化。用习主席的话说,我们必须讲中国的故事,讲中国传统的真、善、美,讲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印度学生阿提亚说:“印度也有剪纸。”虽然我们不能完全理解这些解释,但我们可以在工艺大师的指导下看到各种精美的艺术品。”
这堂中国手工艺品的现场课不仅吸引了印度学生,还吸引了学院外的居民、警察和司机,他们都用墙壁往里看。他们身后的空球场是当时学院倡导的“露天教室”,至今仍在使用。顾名思义,天空是屋顶,地球是学校,我们周围的一切要么是聋子,要么可以从中学习。这也是泰戈尔倡导在自然中学习和适应自然。在大榕树下,小空田野被砖块和石头包围着。老师背对着大树教学生,学生坐在地板上听老师讲课。榕树的叶子不时落下。当你触摸肩膀时,谁说不会有“顿悟”?
"这种教学模式在中国和印度都很普遍."陈超,一位五年前在中国学院任教的云南大学教师,回到这里学习。“泰戈尔的哲学和教育思想不仅在当年引起了中国进步人士的共鸣,而且至今仍有启发意义。我只是希望把一些教育理念和方法带回中国,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特别是在学前教育阶段,形成一种不同于西方教育的新的教育模式。”在陈超看来,泰戈尔百年前倡导的“自然学习”可以与当代教育理念相结合,形成一种更有利于儿童全面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
一次,感受中国和印度文化的力量
“政治不可避免地会有争议,而文化总是允许我们接近,”前印度议员、印中友好小组组长塔伦维贾伊对作者说,“印度和中国有太多的文化联系,这是我们共同发展的基础。”这一次,我来到和平镇,再次感受到泰戈尔时代与中国朋友之间的文化联系。
在中印文化交流国际研讨会上,作者会见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他发表了题为“中印文明复兴”的演讲。他说:“我们来到和平镇,就是要追求泰戈尔的大同思想,用中印两国共同的思想和智慧来面对当前的问题。”
中国驻加尔各答总领事馆是此次中印文化交流国际研讨会的组织者之一。总领事马占武告诉笔者,此次研讨会是习近平主席与莫迪总理在厦门会晤后中印之间的第一次大规模文化交流。来自中国和印度各界的70多位嘉宾在泰戈尔的故乡分享了中印之间的文化共鸣,这不仅是本次国际研讨会的主题,也是中国“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
这个研讨会不仅仅是一个学术会议。此次活动与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80周年校庆、中国对外友好协会主办的中国民间艺术展、印度学生与云南艺术家联袂演出的晚会以及云南大学三年后创作的“中印青年互望”系列丛书的出版,使整个活动充满了文化气息。预计中印之间的文化共鸣将继续为促进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邹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