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73字,读完约3分钟
据英国媒体报道,大量的投资和创新意味着中国生物制药行业的前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光明。
数据地图:肽谷生命科学园R&D生物医学研究所的R&D人员在实验室工作。新华社记者鲁鹏照片
《自然》网站1月17日发表了一篇文章,称时间节点的选择将在职业生涯中发挥巨大作用。同样,当决定进入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市场时,不同的机会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
文章称,仅在10年前,当具有海外经验的中国出生的科学家被祖国的快速发展和日益多样化的金融手段所吸引时,他们开始一个接一个地回到祖国,他们发现中国的制药业被没有制造商商标的产品所主导。然而,这些返回者没有受到恐吓。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经济的蓬勃发展,他们立即着手建立能够发现和开发新药的工业基础设施。
如今,来到中国的生物技术专家发现,该行业正处于一个转折点,并具备许多创新的关键要素:培养大量博士生和强大基础研究实力的大学体系,来自私营部门和公共部门的大量资金支持,与世界接轨的管理法规,以及一批对在中国和世界发展感兴趣的充满活力的企业家和领导人。
根据这篇文章,他们还发现在中国仍然有巨大的未满足的医疗需求,特别是在癌症、神经病学和糖尿病领域,以及快速老龄化的人口。尽管中国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医药市场,但一些最有效的现代药物却不在市场上。正在中国进行药物试验的纽约万春制药公司首席执行官黄岚表示,现在是学者和企业家在过去生物技术投资的基础上再接再厉的理想时机。
根据这篇文章,只去了张江高科技园区两次,张江高科技园区是R&D制药公司的温床,葛瑞格·史考特在那里成立了一家生命科学咨询公司。斯科特在2007年创建了瑞科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并鼓励其他人考虑移居中国。斯科特说:“动手吧!这是一次很棒的经历。如果我想帮助一些人规划自己的事业,那么中国作为美国以外最大的医药市场,必须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文章称,不仅是跨国制药公司的企业家和员工,还有许多学术和科研人员都发现,在中国工作是一种令人兴奋的职业迁移。雷·史蒂文斯(Ray Stevens)是一位化学家,他以确定人类受体的晶体结构而闻名,而这种晶体结构对于药物靶标识别非常重要。史蒂文斯仍然清楚地记得他决定把妻子和学龄儿童从阳光明媚的加利福尼亚搬到上海的那一刻。像许多学者一样,史蒂文斯曾多次访问中国,但直到2009年,他才决定搬到上海,在邻近城市苏州给同事们做了一次关于膜蛋白的演讲。
史蒂文斯说:“最吸引我的是学生们对科学的热情和兴奋。它赢得了我的心。"
根据这篇文章,史蒂文斯对科学的热情不是突然和出乎意料地出现的。在过去的10年里,政府对生物技术的支持一直在增加,从而形成了一股吸引科学家和企业家来中国的力量。在过去六年中返回中国的200万返回者中,估计约有25万人在生命科学领域工作。
文章称,推动创新的举措来自政府的最高层,生物技术产业在政府最新的五年计划中受到了特别关注。根据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的最新纲要,到2020年,生物技术部门应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4%,并应建立10至20个生物医学生命科学园区,总产出超过100亿元。目前,中国有100多个生命科学园。
文章称,“千人计划”在招募生命科学人才方面特别成功。“千人计划”和类似项目所提供的慷慨支持和高声誉可以提高申请人对雇主的吸引力,并使他们能够要求更高的工资。(编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