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042字,读完约5分钟
“一目了然”的手机支付方式不仅方便了中国人,还成功“圈定”了海外。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正在感受或体验中国的支付速度,并渴望向中国学习。中国正在从移动支付的“追随者”转变为“领导者”。
中国:一个“代码”应该随时随地体验中国的支付速度
二维码诞生于1994年。近年来,由于阿里巴巴的支付宝和腾讯的微信支付,中国开始大规模使用二维码支付,并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以前,二维码在中国的应用主要由日本和美国的标准垄断。
小二维码实现了收银机的数字化,这种“一目了然”的移动支付方式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正常生活,它随时随地和你在一起的特点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你出去的时候不需要带钱包。你可以用智能手机来做。你甚至可以不用出门就支付水电费、购物和买车。许多市民哀叹道:“带着钱包出门的最后理由已经没有了。”“移动支付”也被外国人选为中国“四大新发明”之一。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游客的足迹遍布全球,中国移动支付企业走向世界的步伐也在加快。根据微信支付和蚂蚁金服的数据,截至目前,微信支付和支付宝这两个支付应用已经登陆全球近40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移动支付不仅改变了中国人的消费模式,也增强了他们的“盈利”意识。它在国外也有很高的关注度和声誉。许多国家和地区竞相向中国学习,中国移动支付的领先地位日益凸显。
2017年11月24日,在日本东京,地铁列车门上的二维码,一旦乘客发现任何异常,他们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通知地铁工作人员。
日本:不能坐以待毙,跟着中国建立二维码结算系统
习惯于被世界誉为“先进国家”的日本,近年来有两件事已经彻底过时了:首先,在金融服务方面,日本媒体以压倒性优势介绍了中国移动支付的便捷和普及程度,甚至早市和夜市也很受欢迎。扫描代码消耗;其次,中国的摩托车开始在日本的街道上着陆,由中国资本运营的共享自行车出现在福冈和北海道的街道上。
日本是移动支付发展较早的国家,自2004年开始普及。然而,我没想到二维码会在中国蓬勃发展,它已经在无现金支付和移动支付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随着二维码结算在中国的广泛流行,日本人终于不能坐以待毙,开始建立一个追赶系统。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三大银行集团——三菱日联金融集团、瑞穗金融集团和三井住友金融集团将在智能手机结算方面进行合作。统一支付二维码的标准,力争在2019年投入使用。预计这将促进日本加速实现无现金社会,在交易商品和服务时不使用现金。
美国:嫉妒中国的“代码”税
在经济和金融最发达的美国,移动支付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中国。你无法想象在使用信用卡和电子转账之前,美国最常用的支付方式是个人支票!
据《南华早报》报道,最近,以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为代表的中国移动支付,在购物、旅游和医疗后,将税收系统纳入其功能,包括国内纳税和国外退税程序。
你可以在几分钟内用手机申报纳税。这个功能似乎对美国人很有吸引力,因为它通常需要专家帮助来处理复杂的应用程序。在中国,通过手机支付缴税已经成为现实。
2017年11月12日,外国学生进入杭州的一家餐馆,扫描代码订购食物。
印度:学习中国的印度版支付宝令人兴奋
“当我回到中国时,我没想到会使用印度版的支付宝。”太令人兴奋了!”曾在中国留学、熟悉支付宝和微信的年轻人乔普拉(Chopra)对这种便捷的消费感到满意。移动支付让他觉得住在德里和住在上海没什么不同。
对于像印度这样的传统现金社会来说,移动支付的逐渐普及确实令人兴奋。印度最大的移动支付平台paytm的创始人维贾伊·夏尔马(Vijay Sharma)曾多次访问中国杭州,该平台被称为“支付宝的印度版”。
印度政府几年前提出了“数字印度”的概念,呼吁人们在日常交易中使用无现金支付。随后,废单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无现金支付过程。
2014年7月30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大楼。
东南亚国家:借鉴中国经验,紧跟支付趋势
目前,新加坡80%的交易仍以现金支付,但新加坡已逐步推广二维码支付,并计划实施统一的二维码标准,以解决银行、消费者和政府在联系二维码支付时遇到的各种麻烦。
与新加坡类似,马来西亚的大多数交易都是以现金支付的。马来西亚银行在2017年12月推出了二维码移动支付系统,希望在中国推广非现金支付。
泰国银行推出的二维码支付与中国游客密切相关。二维码支付在曼谷成功试点后,泰国各大银行最近获准提供二维码支付服务。
总的来说,新加坡已经逐渐采用二维码支付。马来西亚和泰国也在进一步规划。东南亚其他国家仍处于探索阶段。
此外,在上海生活了很长时间的德国男孩阿夫直截了当地说,他想把移动支付带回德国,并呼吁德国学习中国建设无现金社会的成功经验。俄罗斯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商业服务系统推广这种“刷卡加扫描码”的支付方式。为了吸引中国游客,法国在安全和移动支付方面下了很大力气,以确保中国游客可以安心在法国游玩和购物。
(综合汇编:王一诺的文字资料来自新华网、万维网、参考新闻网、中国经济网、人民日报、经济信息报、中国青年报、长沙晚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