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70字,读完约2分钟
北京,3月7日,《科技日报》:“支持基础研究应该由科研人员的可信度来评估。”中国科学院姚院士非常关心从事基础研究的青年研究员。中国的基础研究已经从30年前的艰难“跟进”发展到目前的轻松“跟进”。一些研究领域与国际科技强国“并行不悖”,而另一些领域则“引领潮流”。
但是,在姚坦东看来,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相比,中国的基础研究还存在很大差距。“世界上几乎没有顶尖的大师,所以很少有领先世界的科学项目,也很少有世界一流的成就。”
“探索问题领域的成就主要是在30至50岁之间取得的。在这至关重要的20年里,许多研究人员花时间抓住了那些非常有限的人才的“帽子”。他们如何探索问题?”姚坦东一直在思考,能否建立一种机制来选拔具有科研人员可信度的“种子选手”,让这些具有可信度的“种子选手”摆脱在科学创造的黄金时代不断“抢帽子”和“争课题”的麻烦。
这样,年轻的研究人员有大量的时间可以重返科学研究领域,而那些成绩优秀的研究人员也可以获得相对稳定的支持。如果一个项目是成功的,有希望的,它应该提供一种前进的方式,而不是在提交下一个项目时再重新开始姚坦东的想法是,科学研究人员在提升可信度的基础上进入“种子团队”,这样他们就可以避免随后的勘探需求被淹没在海浪和沙滩中。“随着可信度越来越大,一个‘种子选手’可以一步步提升,形成几个梯队。”
目前,科学界对基础研究的批评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科研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之间缺乏信任,他们受科研管理的约束。姚坦东认为,各种人才项目都有一定的历史使命,但现在是时候尝试为科研人员建立一个诚信体系了。(记者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