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15字,读完约2分钟
北京,3月8日,《科技日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可以在水下停留12小时,只能容纳几个人。未来的深海空间站可能达到千吨级,可以在海底停留半个月甚至几个月。”全国人大代表、深海载人设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颜楷在接受《科学技术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中国将建设一个能容纳数十人一起工作和生活的海底实验室。
今年1月,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介绍,深海空站计划已纳入中国“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项目实施计划编制工作已全面启动。
在颜楷看来,建立一个空的深海站与建立一个太空空的深海站一样困难。据报道,深海站应该携带各种操作工具,如小型载人潜水器,科学家可以用它们到达更深的海底,完成研究任务,然后乘潜水器返回。颜楷说,科学家可以培养和研究深海生物,发现深海矿物、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甚至可以寻找深海生物的基因,用于治疗疾病和挽救生命。
由于在海底停留的时间相对较长,海底空的空间站使用的能源是一个问题。颜楷设想可以使用燃料电池或核能,甚至将来可以在海底找到新的取之不尽的能源。
深海空站的建设仍存在一些技术问题。“1000米深处海底的压力是大气压力的100倍,相当于一个承受100多公斤压力的钉盖。”颜楷说,这意味着如果深海空站要下降到1000米的深度,就需要大规模、轻重量和高抗压强度的特殊材料,而这些材料的加工和制造过程也非常困难。此外,深海通信和导航、0+站间的精确操作和控制等问题。必须解决。(记者李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