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33字,读完约4分钟
“这是中国驻外使领馆,现在你涉嫌犯罪……”最近,许多国家发生了针对中国留学生的勒索事件,中国驻外使领馆纷纷发出紧急提醒。
“虚拟绑架”经常发生
今年6月,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提醒在英国的中国学生警惕“虚拟绑架”骗局,并列出了详细的欺诈程序,以提醒中国学生采取预防措施。
提醒指出,诈骗者冒充中国驻英国使领馆或国际刑警组织,通过技术手段利用相关机构的电话号码给在英国的中国学生打电话,谎称当事人或其父母涉嫌严重犯罪,如果不配合“调查”,将被通缉或逮捕,并控制和引导当事人拍摄被捆绑、殴打、哭诉父母求救等照片或视频。此后,欺诈者强迫当事人离开目前的地址,住在酒店,并切断手机和微信等通信渠道,使他们无法联系家人或亲友。在当事人与外界“失去联系”期间,欺诈者通过微信或手机与当事人的父母进行欺诈性联系,谎称其子女被“绑架”,并发送预先录制的图片或视频以证明“绑架”的真实性,从而骗取父母巨额“赎金”。由于欺诈者能够准确了解并告知父母和孩子的私人信息,并有相关图片和视频作为证据,父母往往会相信,造成重大财产损失。
遭遇类似“虚拟绑架”事件的中国学生并不仅限于英国,在不同国家的类似案例也经常出现在媒体上。半年多来,加拿大发生了多起“虚拟绑架”电话诈骗案,涉及许多中国学生;今年6月,中国驻汉堡总领事馆发出紧急通知,提醒在德国的中国学生要警惕“虚拟绑架”。提醒中还提到了一个中国学生在德国柏林被“虚拟绑架”的案例。此外,澳大利亚和其他国家也报告了类似的案例。
隐私受到损害
针对多处发生的“虚拟绑架”案件,中国驻多伦多总领馆领事侨务处领事宋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由于一些海外华人不了解这些伎俩,加上中国学生年龄越来越小,他们成为相对弱势群体。
宋说,这些留学生社会经验相对较少,又不与父母在一起,所以他们容易受骗。特别是,欺诈者设计了巧妙的情节和模拟现实场景,比如听到警报,这使得防范更加困难。
在英国学习的黄娜(化名)也接到过类似的欺诈电话。“对方先是谎称是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打来的电话,然后转到国内公安部门,说我参与了洗钱案,要我保密。虽然我看过这个骗局,但我现在还是害怕,因为对方非常明确地知道我的相关信息。如果我不小心,我会掉进欺诈的陷阱。”黄娜说:“我不止一次接到类似的电话。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骗局时,我会故意和对方打架。后来,我接到这样的电话,感到害怕和愤怒,因为我没有隐私。”
在黄娜看来,由于欺诈者不断暗示被骗者处于危险之中,很容易做出不合理的判断,导致在这种恐慌中被骗。
保持警惕,不要轻信
最近,公安部接到一些中国驻外使领馆的举报,称一些犯罪分子冒充我国驻外使领馆工作人员,对在国外经商和学习的中国公民进行电信诈骗。公安部近日发布安全提示,提醒海外中国公民提高防范意识,谨防受骗。如果你发现你被骗了,你应该立即向当地警方报案。
根据安全提示,我国公安机关和其他国家的执法部门都不会使用社交软件来处理案件,也不会使用社交软件和电话来调查机密案件。当接到自称驻外使领馆和执法部门的电话和电子邮件时,记得要保持警惕,仔细筛选,不要轻信以任何名义索要姓名、家庭状况、银行卡等个人信息,以及转账汇款要求。
“就我的个人经历和我身边的同学而言,要防止‘虚拟绑架’,首先要保护好个人信息,因为一些遭受过‘虚拟绑架’诈骗的中国学生被对方要求了解他们的详细个人信息,他们会落入对方设计的骗局中。链接。其次,不要轻易信任陌生人,因为有些欺诈是长期的钓鱼,首先欺骗你的信任,然后开始下一个欺诈;最后,如果你接到一个欺诈电话,首先要向相关机构查询。例如,您可以拨打中国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和服务紧急呼叫中心的12308热线,及时与您的家人、老师和同学联系。”黄娜说。(记者赵晓霞)